蛙读书心得1000字汇总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蛙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蛙读后感1
最近一些年来,我读过不少长篇小说,比如刘醒龙的《天行者》,张伟《古船》、闫真的《沧浪之水》、阿来《尘埃落定》,还有新出版的五卷《李自成》等等。在工作之余还读过我们自己的业余作家的作品,比如县教研室老主任向东方老师的《那个年代》,周沟中学任建新老师《六二班的孩子们》。监利农民高启伟的《乡祭》也在10年前读过。前年买了一本贾平凹的《秦腔》,我实在读不下去而搁置在书柜里。莫言的小说,还是20多年前在《新华文摘》上读过中篇《红高梁》。后来也知道莫言出版过很多小说,比如《丰乳肥臀》什么的,可惜都没有读。这几天听说莫言的小说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去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本书,打算买一本回来看看。但是却脱销了,书店里没有。只好到网上找。于是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蛙》全书共40个页面。我便在四到五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当然,这种快速阅读,对其中一些渲染气氛的非实质描写一目十行晃过去。这么读完,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部获得世界大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了。
《蛙》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和一位日本友人,也是书中“姑姑”认识的一名日本医生出生军官的儿子的通信。书名只所以取“蛙”,实际上是“娃”的谐音。当然书中也写了蛙,那不过是对书名的一种交待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写“蛙”。
全书通过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特别是她的前半生接生和抓计划生育工作,为超计划生育的大龄产妇做人工引产的悲剧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具体工作中反人性残忍的一面。故事的后半部是写最近一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象当初那样偏激,但是却又走向了另外的一面,这就是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可以生二胎三胎,只要交罚款就可以,甚至还出现了地下代孕公司。作者描写了“蝌蝌”本人也被不能生育的妻子背着取精到地下代孕公司生子的过程。作品的最后是用剧本的形式,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妇女代人怀孕的悲剧。全书在“姑姑”痛苦的自责和认罪中结束。
我看到网上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是莫言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控诉或揭露。但是,我的一个感觉则是,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莫言今年55岁,我们是同年人。我们出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对立以后的和平建设年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人的生育也在这一个时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战争中过来,他就是喜欢人多。蒋家王朝的推翻靠的是人民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是靠的人民战争。他说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毛主席的观点,也正好迎合了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这一下好了,每一个农民的家庭,一对夫妇生育5-6个孩子已经为常态。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到故乡嵊县浦口镇调查发现,他自家的侄儿,一下生了9个孩子。马寅初深感震惊。他又到工厂调查,查阅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可是,马寅初的呼喊不仅没有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赞成,而且还被批得个半死!于是乎,全国人民就这么一路生下来,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毛主席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堵吧,一直到他老人家长离人世,计划生育的政策仍然没有制定出来。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
但是这样的政策却是一剂猛药,农村人口可接受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政策也就等于形同虚设。因而很多象小说中描写的“姑姑”所做过的那样一些过激行为都出现了。我也曾经是乡里的党委书记,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比“姑姑”的行为还要过激。比如把双方的父母捉到乡里办“学习班”,出门躲计划生育的子女不回来就这么一直关着。等等。应该说,作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赞同的。也是蝌蝌的领导,军队抓计划生育的杨主任那句话:“计划生育就是要以小不人道换取大人道”。这就是说,个人生育与否是一种小人道,更大的人道是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总量。在外界看来,侵犯个人的生育权,尤其是强制孕妇引产,这简直不可理解,简直就没有人性,简直就是对人的残忍。因此这也正是“姑姑”忏悔的原因。
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这就是莫言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摆不平“大人道”与“小人道”的矛盾心理。小说中很多次地向姑姑表明“这不能怪你!”但是不怪“姑姑”又怪谁呢?可以说,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莫言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地表白,他的作品并不为政治服务,也不是写政治,他是关注人,关注人性。可是人却生活在政治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被政治所支配,只写人性是不够的。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莫言小说的语言和思想的一种高度概括。由此也可见到莫言的作品并不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只写了人性而没有表现政治。我倒是认为,莫言至今都可能在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纠结。从这里,可看出莫言是一个对祖国,对社会负责的作家。
写到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我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莫言的侯明清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出卖灵魂者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他说莫言“出卖灵魂”的依据是两条,一是莫言是中党员,一是莫言手抄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和出卖灵魂怎么能够联系上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就不能写出好作品吗?非要是所谓体制之外的反政府的作家就能写出好作品?抄写毛主席的作品了怎么就是出卖了灵魂?我们今天安定的繁荣的国度是怎么来的?占中国人口80%的中国农民都清楚,是毛主席才有农民当家作主的日子啊!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想用最简单的话表明我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毛主席的影响不是用骂声能够消除的。我们应该永远记得毛主席!这时我忽然想起,侯清明出是山东人,应该不是对山东老乡莫言取得了如此大成功的嫉妒吧!
蛙读后感2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蛙》。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
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国学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
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理都在你那里。人民群众哪有说理的地方。现在看看,过度严厉的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政策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空巢家庭、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等等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现在看来这种政策的合理性实在值得怀疑,为了这种未必合理的政策,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姑姑陷入深深的自责。当然,在当时政府未必能认识到政策的非理性,但是,作为人民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无论在制定什么政策的时候,是否应当考虑人民的感受、群众的意志?
现在看来,这种并不过分的要求似乎依然遥不可及。我们看到,“表哥”杨达才在网友千呼万唤之后才被撤职,我们在感叹网友的执着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为什么网友随便一拍就能揪出贪官,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专门司职于此的却熟视无睹呢?
多少年来,舆论一直在呼吁官员的官员的财产公示制度,但都是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可见舆论的要求、群众的福祉、社会的责任在一些掌权者的脑海里实在是无足轻重。这一段时间CCTV一直在做是否幸福的调查,问莫言是否幸福,莫言说:“我现在是忧虑重重,怎么可能幸福呢?”这种感受可能全国绝大多数都是感同身受吧。750万元的诺贝尔奖,在北京仅仅能买个120平方的房子,还可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泡汤,诺贝尔奖获得者尚且如此,我们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儿、土里刨食的普通老百姓自然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怪不得CCTV记者问到一个老者是否幸福的时候,他似乎耳聋,说:“我姓曾。”
幸福感必须要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必须有社会分配的公平,还必须有人民心理的宁静,莫言说幸福必须要没有心理压力,正是此意。可是全国人民除了既得利益者之外,谁不是亚历山大、忧心忡忡呢?
社情民意、人民福祉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应当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似乎天经地义,毫无疑问。但是我们看到某些官员竟然说什么“你是替共产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显然将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对立起来了。这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少数,但是这是部分人的真实的心理写照,在他们心里哪还有人民呢?
扯得有些远了,还是回到姑姑吧。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了执行政府的政策违心地执行命令,到了老年难逃良心的责问。我们在为老人太息的同时,也该考虑考虑我们自己的眼前,是否还存在着这样的不如人意?我们是否也可以问一句:我幸福吗?
幸福可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不如意总是如影随形,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个人,但愿这样的不如意越来越少些吧!
蛙读后感3
雌蛙每次能排出大约8000到10000粒卵子,人每次排出大约300到700颗精子,蛙可比人能干多了。“蛙”、”娃”,蛙蛙蛙—人人人—
小说由莫言著作,主要以姑姑万心(一个接生过9883个婴儿同时因积极执行计划生育而残害了两千多婴儿的妇科医女)为主线,讲述他们那一代人经、计生的事情。因为过于执拗,害死许多小生命,老时醒悟,利用泥娃娃进行自我救赎。
莫言笔名蝌蚪,可能也是因为当时计划生育给他留下的阴影才让他取此笔名,而《蛙》中多次提到青蛙、牛蛙也是人的影射。卵子—蝌蚪—青蛙,卵子—婴儿—人。
在万心年轻的时候,我是极其喜欢她的。她开朗、正直、科学、忠诚,被村里人称为送子观音,极受妇女喜爱。她就是当时落后农村里的一阵科学清风,给女人们带来福音。万心的人生转折点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受人喜爱的她变成了“恶魔”。人类发展,毛主席说要做到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所以有了计划生育。万心是它忠实的执行者。免费发避孕套,逼女人吃避孕药,甚至发明了男扎技术。基于我们现在的文化思想,一个家庭有一到两个孩子是最合理的,万心的做法并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反而我佩服她的勇敢与执着,她就是当时落后观念中的进步者。
随着计生越来越严,万心走向了冷漠、无情、残忍。真正让我感到遍体生凉的是她弄死了侄媳后,对陈鼻妻子的穷追猛打,更甚于她觉得不把陈鼻孩子打掉她就不舒服。结果张拳妻子一尸两命、侄媳一尸两命、陈鼻妻子身亡……还有许许多多无名人士死于计划生育政策之下。万心灭绝人性、心理变态,这是我对她的评价。
生育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男扎技术、人流这是天性的做法。万心就是一个巫婆、老顽固、狗腿子……我骂得畅快淋漓,令人欣慰的是她收养了被陈鼻放弃的女娃。静下心来,我却又不能恨她,计划生育之下,没有这个万心还有别的万心,这不禁让我感到悲凉!
是什么导致她做出如此行为?我想到了几个主要原因。第一,她没有结婚生子。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永远体会不到母爱的伟大,他们会变得无情。万心一大把年纪却没有认真谈过一次恋爱,看到其他人生儿育女体会不到新生命的真谛。女人只有生过孩子才算得上完整,长期的压抑使她的内心变得不健全。第二,名誉身份的压制。万心是烈士的后代,也是一名党员,她不能行差踏错,她忠于党,忠于称呼下应该要做的事。她偏执,对上头吩咐的事身先力行,不落人话柄,冷血无情。她是可悲的,人民群众恨不得食其肉、啃其骨,她投心事业却没有享受过天伦之乐。第三,时代背景造就。小说写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在当时毛主席的一切都是对的。中国的发展要步入正轨,人口已不是兵力的来源,也不再提倡人多力量大。国民生产值需要上升,社会需要稳定。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中国要让世界安心,万心就是计生的推土机,走到哪压到哪。
莫言的《蛙》是否是对“计划生育”的质疑我们不得而知,但计生一直执行至今。在整个事件背后,又有多少婴灵堆积在它的城墙之下。二00几年,我还在上初中,大婶婶八个月大的孩子引产,听说已经分出了手脚,是个女儿。村里一个妇女在外偷生,一尸两命,棺木放在路边,我还隐隐约约看到了她圆鼓鼓的肚子呢。让我们为这些孩子默哀:希望你们能上天堂,阿门。
这不仅让我沉思,计划生育应不应该继续执行。现在的人都喜欢打法律的擦边球,有儿子的想要再生个女儿,没有儿子的要直到生到儿子为止。偷生者总在与计生执行者“追追打打”。像这种情况,你还会觉得计划生育不应该实施吗?其实,我觉得计划生育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它让女性不再是生育工具。但计划生育必须要人性化、合理化。
“蛙”作为多子的象征与计划生育产生对比,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蛙》的最后,万心老了,她把自己扼杀的孩子都捏成了泥娃娃,用香供着,希望他们能再投个好人家。她错了,她在自我救赎,我也真心地希望她能够减轻罪孽。
只要每个经过卵子和精子结合的胚胎出了“锅门”,就是一条生命,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蛙读后感4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时之间莫言的生平与作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人们静下心来阅读他的作品时,你会被这位会讲故事的“诗人”所折服,“他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在他的笔下,人性显得很真实,人们善良的同时也兽性,人们残忍的时候又很可怜。
“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莫言如是说。在他的笔下,人物没有绝对的善,也不是绝对的恶。人性是有灰色地带的。他的《蛙》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看到“蛙”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一只通体碧绿的青蛙,还是一片此起彼伏的蛙声,还是一群无依无傍的黑色蝌蚪……真有意思,蛙,娃,他们的发音是如此相似,他们繁衍后代的方式如出一辙,人类之初不也是一群小蝌蚪吗?主人公的姑姑,作品核心人物之一,一个农村产科医生,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形象,一生接生的孩子有七八千,她的一生经历了抗战、解放、饥饿年代、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她也见证了这些孩子们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她接生了一些孩子,也杀害了一些孩子……
姑姑是大爷爷的女儿,大爷爷曾经跟着白求恩大夫学会了西医,作为一位八路军的后代,姑姑一辈子都以此为骄傲,并继承父业,做了一辈子的产科医生。当地有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王脚、袁脸等。姑姑的故事就是从接生了我们这一批陈鼻、王肝、万足开始,也是从接生我们的孩子结束。姑姑最慈爱的事情就是做产科医生,因为经她手带来的福音太多;姑姑最残忍的事情也是做产科医生,因为经她手造的孽也太多。
饥饿年代,女人都停经了,当地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婴儿降生。1953年到1957年,是国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好时期,我们那地方也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妇女们也争先恐后地怀孕、生产。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黄金时代。姑姑回忆起那段时光,双眼发亮,心驰神往地说: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年,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可是,计划生育时代,姑姑成了刽子手,围着她飞的都是苍蝇。当一个人对于国家政策严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她的理性会掩盖她的感性。尤其她从事的是计划生育执行者的任务。当“我”的老婆王仁美怀二胎后,姑姑连夜带人堵在我岳父的门前,大张旗鼓,不惜扰民,拔掉邻居的风水宝树,点火烧“我”岳父家的房子,最终逼得“我”即将临盆的妻子去做引产。孩子没了,妻子——也没了。“我”这个懦弱的男人,和“我”的姑姑一道,葬送了两条生命。“我”因此遭了报应。虽然再婚,却再也生不出孩子。姑姑也因此遭了报应,她没有成功在陈鼻的女儿出生前将她扼杀在她侏儒母亲的肚子里。但是那次以后,曾经胆大包天的姑姑却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昏厥倒地。
她曾经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村镇之间,蛙声是她创造的见证。现在,她在我朋友袁腮的牛蛙养殖基地,被一只青蛙吓得浑身发抖。“我”的现任妻子即姑姑的徒弟小狮子,特别想拥有我们自己的孩子,意外得知袁腮的养殖基地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代孕代育产业链,为了达成做母亲的愿望,她“不折手段”地成功怀孕了,代孕者是当年那个可怜的一出生就死了娘的早产儿陈眉。
梦中“我”无数次地思念“我”死去的前妻和儿子,“我”忏悔“我”惭愧,没有尽自己所能保护他们。小狮子挺着肚子满世界炫耀自己做母亲的荣耀。姑姑为小狮子保驾护航,这两个从事过特殊工作的女人,这个孩子是对她们犯过的罪过的最好宽慰。当我在产房门口等待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进入了梦乡还是进入了幻觉,梦幻里我的儿子成功地从前妻王仁美两腿间降生了。现实中,我猛然惊醒,我的儿子降生了!这个孩子,使“我”恢复了青春,姑姑告诉“我”,只要出了“锅门”,就是一条生命,并享受这个国家和让他出生的人给予儿童的一切爱!
故事讲完了,你却难以分得清,故事中的“我”是否就是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然而这已经不重要,因为讲述者,已经向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历史与最真实的人性,读来让人不得不生出悲悯之情。
蛙读后感5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权至尊。
蛙读书心得1000字汇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