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读潘恩《常识》有感范例大全

若水分享 1147

《常识》主要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识读后感1

尽管这只是一本小册子,但里面的内容足够有分量,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有人称这本书是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在独立战争中,美军屡屡败退,士气低落,但此书一出,就立刻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情况,以致于在1776年取得了特仑屯战役的胜利。连华盛顿也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很多历史学家也发现,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

在序言里,潘恩就言辞激烈而慷慨的称:凭借火和剑将一个国家夷为荒原,公然挑战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权利,意欲消灭人类权利的捍卫者,这是每个人拥有感情与理智的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大肆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阐述政府的起源和构成的常识,组建政府的各项原则,然后推及到英国政体的缺陷,认为英国的君主制和世袭制不是体现平等的思想,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论争已经毫无意义,只能拿起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开启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和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只有独立,也就是建立一种大陆形式的政府,才能保障这个大陆的和平并确保她免受内战影响”。并且他还通过债务数据和军事装备的计算,对未来制度的描述,以及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洲取得独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实力和动力。这个激进主义者的这一番言辞这大大鼓舞了士气,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常识读后感2

看了这个,我对潘恩佩服的五体投地,几句话就把英国政体批的体无完肤,还慷慨激昂的鼓舞大家为独立而战。他反复说,现在所受的苦难若能换来一个自大洪水以来最民主的大陆,那所有为之奋斗的人都将被历史记住。他说的没错,华盛顿看了他的小册子放弃了做国王的想法,美国也成了世界上号称最“民主”的国家,法律在美国确实是有着国王般的待遇,自由和安全也成了理解美国政府追逐的核心利益。

有些作者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弄得它们彼此没有多少区别,甚或完全没有区别;而实际上它们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一个是鼓励交往,另一个是制造差别。

前面的一个是奖励者,后面的一个是惩罚者。社会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受人欢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因为,当我们受苦的时候,当我们从一个政府方面遭受那些只有在无政府的国家中才可能遭受的不幸时,我们由于想到自己亲手提供了受苦的根源而格外感到痛心。政府好比衣服,是天真纯朴受到残害的表征;帝王的宫殿是建筑在乐园的亭榭的废墟上的。如果良心的激发是天日可鉴的、始终如一的和信守不渝的,一个人就毋需其他的立法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觉得有必要放弃一部分的财产,出钱换取其余的人的保护;谨慎小心的原则在其他任何场合都劝他两害相权取其轻,现在这个原则也促使他这样做。因此,既然安全是政府的真正的意图和目的,那就毫无疑义地可以推断,任何看起来最有可能保证我们安全的形式,只要是花费最少而得益最大,都是其他一切人所愿意接受的。

常识读后感3

初选此书,仅是被其素裹的外表和无华的名目所吸引,它宛如超脱于繁杂尘世,而今犹在的一缕醒世清风,一杯救世茗茶,一曲警世小调。

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所以,总是出现一些欺昧人性良知,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海子早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所以梁文道先生在开篇就写道:“《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在我看来,常识并非修订于书目中的人性三纲,行事五常。也非通往圣人之路的人生公式。只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做符合人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事而已。

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何作用。说得好听些就是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至少不做丢人的事。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信仰,少的往往是毫不起眼的常识和那审视良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只在一味的博学,而从不参省乎己。也难怪无法知名而行有过矣了。我们不至于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需在行事之前用最起码的常识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陶醉于自我,足矣。若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则不会有十年文化革命、大跃进的错误。若是企业家这样,则不会有山西黑煤窑、三鹿毒奶粉的后果。若是执法者这样,则不会有躲猫猫、俯卧撑事件的发生。常识,可谓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尺度吧。

不仅如此,常识也为我们诠释了大国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中国人很爱谈论政治,街道中,晚饭后,论坛上,无处不充塞着政治的身影。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时事,做到旁观者清呢。也许在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新闻联播中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对领导人活动日程的播送。很少听到中日形式,中美动态,世界多极化的深刻剖析,难道只有在香港凤凰卫视这种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方才能有这种意识形态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应该对人民讲实话,做实事。

近几年,中国在对外传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国家的灾难增多了,其实不是这些年中国走背运,而只是以前我们市井百姓没有权利知道而已。国家有着一定的国家机密绝不为错,否则你也绝不可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有些冠名为国家机密的事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曝光了出来,结果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唾弃。

在马哲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中国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似乎有着人为因素。每当我们学习近代世界历史时,教材总是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背景分析透彻,对事件发生的实质深层剖析,让我们看清了原委始末。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历史而不是一场清晰的时局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固然不错,“但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也许时局太紧太突然,可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能看清的人吗,还是什么堵住了他们的嘴。有人说是政府的抑制,于是大骂中国政府的人权问题。可回过头来想想,有着铁血硬汉传统的中国人是不是容易头脑发热,在搞不清实质的情况下随意游行,盲目排外。从而发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梁文道先生在《日本:搞清楚你要反对的对象》中,这样写道:“反日从一开始就反错了对象,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意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和美国军事联防和钓鱼岛一股脑地混成一团,并且连接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本质化成了对日本的整体否定。”他又引用南方朔的一篇文章说道:“南方朔在其专栏就指出了要反的其实不是日本,而是罪恶,可谓非常精准。”由此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也不无道理,除了要维护国家形象,更是怕愤青们用局部代替整体的思维发起一股所谓的爱国势力,像当年义和团一样用拿石块去砸外国使馆的玻璃的野蛮手法振我国威,从而给八国联军侵华找到了借口。可悲之中自我反省,还是中国人民对常识的缺乏啊。

自从《常识》上市以来很是畅销,真是既可悲又可喜。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终于选对了一本看清自我的书。可悲的是,偌大中国居然对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趋之若鹜,可见我们知识的匮乏。

《常识》虽不华丽,但很丰富。它少了几分明刀明枪的硬朗,多了几分朦胧曲折的蕴藉。借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的评价:似当头一棒,如半夜鸣钟,来给予《常识》这本书。虽然时代变了,但沉睡的中国人犹在。

常识读后感4

“有些作者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弄得它们彼此没有多少区别,甚或完全没有区别;而实际上它们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这便是政府的起源和兴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政法《潘恩选集》第3页,商务印书馆20年版)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潘恩(1737—1809)所发表的《常识》中的一段话。潘恩从“社会”与“政府”的区别的“常识”入手,揭示了世袭君主制度的罪恶,痛斥英国国王残暴无能,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这些看似平淡的论述,却点燃了北美人民心中郁积的怒火,指引了独立战争的发展方向。就这样,《常识》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奠定了美国独立建国的思想根基。

“常识”问题,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和知识;“常识”之中,往往包含着一般的规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自然和理性”的呼声,代表社会生活的“常态”。我国古人常说“世道人心”,拿现代的话说,就是人性和国情,实际上也就是生产、生活和做人的基本法则。这方面,我国有着丰富的“国粹”。例如,“二十四节气”、《增广贤文》等等,都是传统社会中国人必须自幼学习、烂熟于心、灵活运用的“生活法则”、“生存策略”。不了解这些国粹,就是“没文化”;违背这些“常识”,必然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离经叛道”,成为反社会的力量。因此,遵循“常识”,按照“常识”的要求行为,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认真地对待“常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过程中,却出现许多与法治的“常识”和司法的规律要求不符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也就是通常所谓“司法独立”或“独立司法”,不仅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基本法治准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基本法则。但是,最近几年来,法院系统在审理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时,往往受到各种干扰甚至破坏。有的案件,符合立案标准,却不能立案,原因是“领导关照”,担心纠纷进入司法程序,会“妨碍招商引资”,或“影响社会稳定”;有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程序也没有问题,该按时结案的却不能结,当事人无可奈何,只好寻求其它途径解决问题;有的案件,按照合法的司法程序,已经形成司法裁判,但是经过“某方面”研究,一切程序推倒重来,必须按照新定下的“基调”重新审理。

司法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另一个司法信条,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践行司法为民、实现司法民主的关键。我国相关法律明文规定,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或未成年人利益的案件外等,其余案件必须公开审判。今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加大司法开放性和透明度。按照这一原则,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机构有权采访报道;同时,司法机关得到新闻机构的关注和监督,也有助于克服压力,促进司法公正,使司法工作得到更多的理解。然而,司法公开的原则在一些地方却不能得到尊重和实现。一方面,该公开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新闻记者上了“黑名单”,被勒令限制采访,当事人也被限制表达自由,不能寻求舆论的帮助;另一方面,有的媒体罔顾事实,在报道中偏听偏信,“一边倒”,夸大矛盾,渲染对立,先入为主,导致“媒体审判”的诟病。上述情况都破坏了司法公开和新闻自由的平衡,既不利于塑造公正、廉洁的司法形象,也妨碍了公众和媒体的表达和监督的权利。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职业人员,取决于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新闻舆论,更决定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信守司法裁决的普通民众。如果民众在打官司时只接受自己想要的裁判结果,一旦判决不能满足自己的诉愿,甚至于不完全满足自己的诉求时,便无端怀疑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不履行法律义务,缠讼闹访;或者转移财产,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对司法人员伺机报复,捏造事实,诽谤诬告,恶语中伤等等,都背离了法治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只享受法律带给我们的权利和好处,却不愿承担法律加于我们的义务和不便,这难道不是违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吗?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做如此打算,怎能指望去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呢?

上述违背法治常识和司法规律的现象,给我国正在起步的法治事业造成严重的障碍和损失——当事人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司法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法律的权威总是处于“零”起步阶段,无法形成积累,司法公信也无从谈起,公众也始终无法真正享受司法带来的福祉。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矛盾的叠加,不仅造成信访压力不断增加,增加处理问题的社会难度和成本,还为非法“调查”、非法“执行”、非法“保护”等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空间,为“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人们常说,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上述情形,却始终在破坏这道防线。这既是司法的悲哀,更是公众的损失!

“司法就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社会纠纷”。人类文明的发展表明,没有法治的支撑,社会必将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没有公正的司法,就丧失了起码的社会正义的标准和法律秩序的柱石,也就不可能发挥法治的应有功能。因此,视法治“常识”为玩物,把司法规律当作儿戏,无论如何也无法真正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所谓司法公正永远只是个高贵的梦呓而已。认真地对待法治的“常识”,严格按照司法的规律办事,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应有素质和觉悟。

罗马法是西方文明给世界做出的基本贡献之一,它开创了一个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伟大传统,而且还“持久地征服了世界”(耶林语)。罗马法的伟大,就在于它使得人类权利获得了一个真实可靠的法律保障,在市民的自由和法律权威之间维持了一个高度的平衡。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曾说,“罗马人民肯定并忍受一项法制,因为在这一法制中,自由和管辖的、所有制和法律程序的永恒原则曾经不折不扣地、毫不容情的起着统治作用,而且直到今日仍然如此,罗马的伟大正是存在于此并奠基于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伟大的罗马法和同样伟大的罗马市民吗?!

常识读后感5

中国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而,当这个世界被连成一体,当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局中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没有人能有一双清明的眼睛?

很庆幸,当我读完《常识》一书时,我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至少,还有这样一个人,即便身处世界大局中,依然可以犀利地看到一切的本质,他就是梁文道。

时评,顾名思义,是对于时代现象的评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命短暂的报刊,好像过了这段时期,时评就显得落后而毫无价值了。

真的是这样么?就拿《常识》中的一篇《城管死于抽象的市容概念》一文做例,在我们都对于全国各地城管的野蛮执法口诛笔伐时,梁文道却用短短几百字犀利地点中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抽象的市容概念。说白了,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擦,当我们一心一意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当我们的政府下大力整治那些所谓的“非法小贩”时,理想主义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管不顾现实中市民的心态:如果有一个地方的商品能更便宜,我为什么不去买呢?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将人看成了那些城市规划图上冷冰冰的模型,他们遗忘了人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让我们再想一想,这种理想主义真的只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吗?其实不然,小到那些随口一说的承诺,大到某个领导的信誓旦旦的发展计划,哪一个不是可笑的理想主义的产物?为什么中国每年的GDP增速让全世界都羡慕不已却至今无法摘去发展中国家的帽子?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越来越忽视现实的重要性,我们躺在理想主义的摇篮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现在,你还认为时评没有长久的意义吗?时评和那些文学名着一样,都充满了对于时代的反思。所不同的是,时评以更现实的角度,更贴近生活的现象,更凝练的文字来揭示和批驳当世的种.种问题,也许时评中的事件是时效性的,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决不会过时。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你需要一本《常识》这样的书来擦亮你浑浊的眼睛,没埋没的思想,让你能身在局中却仍旧清醒。


读潘恩《常识》有感范例大全相关文章:

2020读教育名著有感大全

读教育专著有感大全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大全

2020观《开学第一课》小学生个人有感5篇大全

读《自动自发》有感大全

2020读爱国文章有感大全

《榜样4》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2020观《海报里的英雄》有感范文5篇大全

读战争论有感大全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41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