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读后感范文2020
从清塘荷韵中,可以看到一位老者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塘荷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塘荷韵读后感1
闲暇之余,我总喜欢品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今日,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心中感触很深。这篇佳作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虽然都是写荷花,但又有本质的差别。《荷塘月色》以景抒情,给人以静谧的唯美享受,而《清塘荷韵》则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以平淡的文笔,抒写了作者所处的北京大学的朗润园内,有一个数亩的清塘,以前是有荷花的,但是后来荷花遭到劫难,消逝的无影无踪,作者常渴望清塘会重新长出荷花。恰巧有朋友带回几粒洪湖莲籽,作者满怀希望的丢在清塘内,期待着有一天,荷叶回长出来。但是,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无动静,就在作者灰心的第三年,水面上竟长出了五六片荷叶,但是,都是纤细柔弱的。到了第四年,荷叶不停的生长出来,大面积的铺展开来,把整个清塘的水面都布满了。这怎能不让作者欢欣鼓舞,是作者创造了这一个奇迹,把从西湖看到的“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搬到了自己家门前。
作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把荷花的细微变化与自己的心理活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真挚热爱之情。是以盼荷、种荷、观荷、赏荷的顺序,娓娓道来,动静完美结合。在莲籽投入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水面是静悄悄的,不见一点儿动静,但第四年,荷叶迅速生长,绿色蔓延到整个荷塘,每天都有变化,这是一处描写。还有在赏荷时,作者又再次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静的描写。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猫扑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这几处是动的精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文章最后写到,“天气转寒,荷叶荷花即将凋零,消逝,但是,荷花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是的,荷花会继续储蓄着生命的能量,等到来年的春天,一定会绿叶铺遍,红艳满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切向往和美好希望,对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
回想季老一生,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曲折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淡然、宁静、豁达、乐观的心态,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吗?也正是如季老这样的无数的爱国知识分子,用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构建起来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孕育成了不屈的民族魂魄,相信,这种精神,也一定会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清塘荷韵读后感2
荷之美,美在它的风姿。
季老先生笔下的“季荷”,花色浓,花瓣多,红艳耀日,分外夺目。荷花在水中挺直了纤细的身躯,亭亭玉立,实在美得令人陶醉。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株荷立在水中,随风摇曳。
荷之美,美在它的清香。
即使远离湖边,也可以在几里外辨认出那荷花沁人心脾的香。荷花的香,不浓烈,只淡淡地渗到人心坎里去,叫人回味无穷。偶尔,还可以从荷花香中细细辨出荷叶香。清爽的感觉,伴一点柔和,简直没有比这更美的享受了。周敦颐他感到了,看到了,闻到了,感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荷之美,美在它的纯净。
明明是从那河底淤泥里长出来的东西,竟丝毫不受周围的影响,立在水中,周围是大片荷叶簇拥。好像和它没有关系一样,它用事实证明了自己,那还带着晨露的花苞笑了。
荷之美,美在它的坚毅。
荷的生长极其不易。季老先生写的他的“季荷”,连续两年不长也不开花,到第三年长了些叶,到了第四年荷才变戏法似的一下长出一大片。若能看着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稀疏到茂密,又何尝不是件乐事?即使再艰难的环境,荷,它挺住了,以它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长着,开出令人人夸赞的荷花。从长叶,到开花,到最后遍池荷花,荷以它的坚毅,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蜕变。
荷之美,美在它的神韵。
冬日的到来,预示着荷的消逝,但它不怕,依旧挺直了腰板,在凛冽的寒风中驻足。即使死期将至,它不怕,依旧傲骨嶙嶙。
荷之美,道不清,数不尽。但它依旧立在池中,春天,夏天,秋天……
作者:叶凌星
清塘荷韵读后感3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老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清塘荷韵读后感4
春杏、夏荷、秋菊、冬梅,一年四季,皆有名花可赏。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春去夏来,你总能看到你最喜爱的风景。 我在农家村旁或田野上看到过不少的荷塘,但在校园内能看到如此令人向往陶醉的美丽荷塘,这还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这是S中学校园内的清塘,这清塘中的新荷别有一番难以言说的情韵。
我来到S中学任教于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S中学校内有两口方塘,一大一小,一稍浊一清澈。大的方塘两亩左右,小的方塘一亩上下。以前这两口方塘中只有游鱼,塘岸边只是长着水草。去年学校新来的校长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创意”——他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令人向往,我们学校有这样两口好池塘,我们也可以使它们都变成学子们向往的美丽荷塘。校长说过这话不久就真的行动起来了。今春开学不久,学校请来市园林处的几位师傅,在校园内的两口大池塘中莳下许多莲藕。一段时间过去了,那口小一点的池塘水面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铜荷”,而另一口大的池塘却不见“铜荷”的半点踪影。原来大的池塘中有比较大的鱼,鱼把池塘中的藕种啃掉了。
几个月过去,原来清澈的小方塘已变成眼前实实在在的荷塘了。细赏荷塘,当在夏日的清晨和傍晚时候。
我清晨起来,先在校内大操场上跑几圈步,然后在校园内随意散步。我散步之后总要来到荷塘处流连一番。我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欣赏我住房下不远处的这一荷塘。
清澈的方塘中已先先后后长出不少荷叶,但它们因出水时间的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刚刚出水,还只有铜钱那么大;有的出水已有几天时间,但荷叶完全没有舒张开,只是卷起来形成约半尺长的筒状“春卷”;有的出水已久的荷叶紧贴着水面,似无手柄的圆形摇扇平放在水面上,这样的荷叶颜色很淡。在雨后的清晨,你会看到紧贴水面而又平展着的荷叶上有许许多多的水珠,大大的,犹如玲珑剔透的珍珠般莹洁泛光。这“珍珠”又像是谁轻轻地放上去的,稳稳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有的荷叶出水好久了,大大的圆圆的碧绿荷盖早就挺出水面,并且离水面有一尺多到两尺的距离。经过雨水冲洗的荷叶稍微斜倾,映着朝阳,更觉清新可爱。这挺出水面很高的大荷叶上是看不到大水珠的,因为大的水珠容易滚落下来。
更可爱的是那开放时间先后不一的荷花。刚出水的粉红色的荷花“箭朵”,远比“箭镞”要大,好像用力挣脱了水面对他的束缚而挺出水面,又像是一个顽皮的少年游泳时突然在水面伸出一个脑袋,逗人喜爱。开放时间稍久的荷花的瓣片已舒张开了一点点,但又没有完全张开,还看不到里面的莲蓬。开放时间更长的荷花花瓣已完全自由舒张开了,里面露出碧绿的莲蓬,可以说是花果一体,这就像那些容貌美丽而又有几个月身孕的少妇一样,更令人生疼爱怜惜之心。开放更久的荷花有一两片粉红花瓣脱落了,它们静静地浮在碧绿的荷叶下的水面上,让人觉得似乎有点孤单。有的荷花的花瓣全脱了,只留下莲蓬,但莲蓬下还有一圈花须,这花须像是莲蓬的点缀,确实为单调的莲蓬增添了美感。
晨光中有几只蜻蜓在花叶中飞舞。“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不得不佩服诗人杨万里对生活的深切体验,我看了点水的蜻蜓,对他的`诗句的别样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花叶中的嫩嫩莲蓬会使你想到江南南塘采莲的姑娘,可惜这荷塘毕竟太小了,荷叶也还没有过人头,所以,你看了这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莲蓬,不觉有些遗憾,但你要知道,这毕竟是S学校内的一处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里的荷叶荷花自然无法与杭州西湖和江南南塘的荷叶荷花相比,但那样的美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欣赏得到的,而我眼前的荷叶荷花,我每天都可以来观赏它,这不令我感到很满足吗?最能让我感受到这荷塘意趣的时候是在夏日的傍晚。
夏天天黑得迟,六点多钟了,太阳虽然还没有全部下山,但这荷塘在高大建筑物的特别保护之下,强烈的“毒日”已不能把它怎么样了。这时,荷塘周围一带已成了阴凉之地,很多人都到这里来享受习习凉风带来的清爽。 S学校就在耒水之滨,这里距离江口鸟洲很近,校园内的鸟自然也就很多。傍晚时候,荷塘招来了各色飞鸟。有时,一只翠鸟忽然从荷塘水面掠飞而过,他嘴里一定叼着一只小鱼。有时,胆大的黑颈白鹭从远处滑翔而至,落在荷塘的岸边水草里,慢慢地迈着步子,肯定是在寻在水草中的鱼虾;有时还会有它的同伴飞来,他们一起觅食分享,满足之后再张开双翅一前一后飞走,岸上行人可以看见它们映在水中的清晰影子。荷塘中不时传来蛙声,这夏天的蛙声显得非常和缓平淡,一点也不像惊蛰时分的蛙鸣那样急促热烈。这青蛙躲在荷叶下或水草中,我们只有根据叫声才能具体判断出它们究竟是藏在荷塘的某一个地方。这时的夏蝉也来凑热闹,发出尖利的叫声,也许它们是在对燥热的夏天表示抗议。
一阵风吹来,荷塘一岸的垂柳一时飘飞起来,而塘中的荷叶也有些微的晃动。晃动的荷叶有时会惊动下面水中的游鱼,游鱼倏忽游走,在水面留下渐渐扩大的涟漪。这荷塘中还长有一种油油的水藻,青幽幽的。我想,荷塘中的水特别清澈,一定与这水藻有关,而与这荷塘隔着一条甬道的大方塘里面的水却略显浑浊,原来它里面没有一点水藻,这也挺奇怪的。荷塘岸边四周还长着一种野生苎麻,人在岸边,伸手可及,只是谁也没有去伤害它。
荷塘的另一岸有棵需两人才能合抱的垂柳,树身有些苍老了,皲裂的树皮上甚至长着一点点苔藓,有几只大蚂蚁在树干上爬上爬下。我站在塘岸,想到了徐志摩笔下的剑桥康河和那榆荫下的清潭。我眼前的荷塘也很清幽,但它是无法与那拜伦潭相比的,不说别的,光是这静止的水就比不上拜伦潭的流水。我想,这S学校假如有一天能走出一个像徐志摩一样的学子,这荷塘也就会很有名气了。
我想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流传久远,凡是上过学的人无不知道这一文学名篇。人们有一千个理由喜欢《爱莲说》,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大概就是周敦颐优美的文字下蕴含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这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几乎双双颠覆的年代,面对诸如荷花之类的美的事物,又有几人能做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还好,荷塘中的荷花莲蓬至今还没有谁来亵渎它们,但谁又能保证它们以后不被侵染呢?我特别不喜欢人们为了防止不好现象的发生而在旁边竖立警示牌一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与美的氛围和境界是格格不入的。我想,读过周敦颐这一美文的人确实很多很多,但是这个世界上心中能永远盛开一朵圣洁莲花的人还有多少呢?难怪周敦颐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27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朱自清徜徉在清华园中的荷塘四周,暂得片刻的宁静,他心中虽然有着淡淡的喜悦,但他怎么也排遣不了心中的淡淡哀愁。他遗憾自己无福消受六朝时江南采莲的盛况,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他当时内心的痛苦和隐忧的。1927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我们现在不想去具体描述它,但我们又怎么能忘记那一页沉痛的历史呢?喜静多感,向往和平,这可能是天下所有文人的共同特点吧。我想任何一个文人只是沉醉在自己文学艺术的小天地里,而丝毫感受不到人间的冷暖炎凉,他是不可能活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的。朱自清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没有逃避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没有忘记江南的人民,他和他的《荷塘月色》已永远存留在中国乃至世界读者的心中。
天黑时分,我在荷塘的四周散步,自觉很是闲适。但我知道这样的一份闲适不是每个人在这个时候都能拥有的,因为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为着生活而辛辛苦苦地奔波忙碌着。想到这里,我的脚步有点沉重,我的心也有点沉重。我想,如果人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能像我身处的S中学荷塘这般和平,这般宁静,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清塘荷韵读后感5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北“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清塘荷韵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