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范文5篇
《中国制度面对面》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著的通俗理论读物,于2020年7月首次出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创新成果。这套制度的一系列显著优势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的同时,也必然作为一种宝贵的制度自信资源和内在尺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路径选择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既要坚定中国特色制度自信,又意味着必须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努力提升国家制度优势的转化水平与成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理论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全面制度支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坚持改革开放、守正创新、善作善成,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强大动力供给。坚持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了科学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重视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和不断学习,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所有这些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共产党能力建设的具体思路,也是为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方法论。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2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组织建设,结合新的实际推进改革创新,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为我们把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时代脉动”,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把脉时代、引领时代,掌舵组织工作“航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隘”。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就要把脉时代、引领时代,牢牢把准组织工作“航向”。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课题,原原本本读原著、悟原理,从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交换、比较、反复,把准组织工作的新时代坐标,掌握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要把提升政治站位作为谋划推进组织工作的第一原则,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组织工作的坚强有力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在融入时代洪流中凝练组工精神新内涵,挺起组织工作新担当。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顺应干部群众的新期盼、时代发展的新节拍,在融入大局中精准施策、在服务大局中精准落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铸就组织工作新格局,拓展组织工作新境界,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把准组织工作“航线”。
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把准组织工作“航线”,才能尽量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避开前进路上的“暗礁”“险滩”。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深刻领会、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一以贯之落实到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人才工作中,贯穿于组织工作的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确保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勤于“解剖麻雀”,扑下身子与党员干部群众掏“心窝子”,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调查研究的“十月怀胎”保障决策政策“一朝分娩”的科学性规范性。“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辩证思维,增强组织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推进落实的质量,提高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知常明变、守正出新,提升组织工作“航速”。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解放思想是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组织部门一以贯之的传家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要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以最彻底的奉献精神、最无畏的斗争精神勇于创造、无私奉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始终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找实、找准、找到位,用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把落点校准、措施抓实、工作推深,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基层是创新的摇篮,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创新的“主战场”,主动到任务多、困难大、矛盾重重的地方去,经常到挑战多、工作难、问题交织的地方去,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取经”,碰撞创新火花,启迪创新思维,寻求创新路径,解决工作难题,以组织工作的坚强有力,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引领新时代发展。
99年来,我们党栉风沐雨、历经坎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组织严密是重要保证。把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时代脉动”,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就一定能够以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搬掉所有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引领“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3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也才能有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需要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比较中获得深刻启迪。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解决执政后的一系列问题,走什么样的建设和发展道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既不照搬英美模式,也不照搬苏联模式,而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开拓,是以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前提和起点的。而要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正是由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新变化作出了正确判断,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结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正确判断,得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样的判断和结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本质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突出体现在: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运行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得到实惠、人民高兴满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具体而真实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具有了旺盛的内在生命力和强大的持续发展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4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我国为全世界贡献的解决全球危机和全球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于中国,但惠及世界。9月24日上午,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鸣响,满载铁路建设物资的“齐鲁号”中欧班列从济南国储铁路场站发车,驶向欧洲施工现场。这趟中欧班列主要装载匈塞铁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建设用变电设备、机柜、接触网零部件等,行程将历时约25天,途经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在二连浩特、波兰转关换轨后,运抵目的地。
作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欧洲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铁路基础设施项目。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短短几年间已经实现了从零到一万多列火车。
借着“一带一路”东风,搭乘中国“快车”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轿车制造,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世界银行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
6年来,“一带一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应有的胸怀和心志,更彰显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智慧和担当。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躬逢伟大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一定能够不断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也一定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5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做到四个坚持。着重强调我们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样要彰显和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
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展示出卓越的领导力。党中央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导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在疫情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出坚定的政治决心,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等,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独特政治优势。
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只有进一步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才可能取得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统一领导、统一行动。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坚定不移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