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慈欣《朝闻道》有感范文
《朝闻道》这部集子精选了这些短篇作品,对于从《三体》三部曲而来的读者,是一个不错的了解他其他作品的机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朝闻道》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朝闻道》读后感1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读来不仅有童话和寓言版清新细腻的触感,同时也显示出气势恢宏的磅礴感。可惜的是这两者并不总能结合得很好,或许是囿于篇幅的限制,在体现个人为伟大的追求而献身的时候,但凡没有做足铺垫的作品里,这样的牺牲就有些站不住。但考虑到这些作品的写成年份,仍然不能否认这些短篇的价值。
《朝闻道》里科学家们付出生命的代价获取真知的设定的确符合人类本性中的一些东西,但略有理想化的嫌疑,这也是我认为这篇有寓言化的笔触的原因,为了传达一种价值观或理念,把相对不重要的部分剔除了,例如这些科学家甚至几乎没有什么心理挣扎;家属的科学素养也写得很高;排险者为人类释疑(在建立祭祀之前的那些话),这些都有夸大和象征的手法。
《带上她的眼睛》中对普通景色的描写似乎不用足笔力,不知是不是特意把日常的景色写得这么平凡,总觉得可以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更进一步。比较新奇的是,这篇是转向地下的描写,地下的炎热和其他作品里星空的空寂既有区别,又有一种反差的和谐。
《中国太阳》是我最喜欢的短篇,是这本集子里把个人成长和人类活动结合得最舒服也最感人的一篇,表现出底层人民对科学的逐步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所谓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对比,这样的视角是创造性的,这篇中也有许多金句,是我认为功力最到位的一篇。
《坍缩》的设定虽然有趣,但让人怀疑其中的科学性,在我看来是有点硬伤(文科生不敢多言)。但这篇里的古董星盘的描述让我想到苏美尔人塑像中略昂的头上那双夸大的双眼。高中美术课上我的美术老师表达了对这张看向星空的眼睛的深刻敬意,在读《坍缩》的时候让我油然联想到那幅塑像的图像。(远古观星人的描写在《朝闻道》中由排险者之中也有表达)
《思想者》是把时间跨度写得最突出的一篇,把星空和人脑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是有点俗气,甚至有点民科的味道。但在当时作出这样的类比,大概还是比较新颖的。
《全频带阻塞干扰》放在战争的背景下,那堵胸墙可敬也可悲,也与米沙追逐恒星的信念构成反差,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人类头上有亿万奇妙的星体,却在一个星球上为各种差异而相干戈的讽刺。结尾比较干净利落,是我喜欢的写法,把事情写尽有时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干净的收尾胜过冗长的描摹。个人觉得遗憾的是,有点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感觉,这篇里的情感也有些缺少铺垫,人物形象象征化,缺少一种“真”的质感。
《诗云》寓言化的倾向更为明显。刚读到它描绘的空心地球让人不禁想到阿西莫夫在《钢穴》中描写的地底城市(但后文中能看出两者明确的差异);正方形平面、完美球体这些几何形物体则既让人想到《2001: 太空奥德赛》的黑色方碑,又能联想到《三体》中的水滴,或许是一种技术发展除了向复杂化方向之外,也可能趋向极简化的隐喻。李白、恐龙大牙的意向选择,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诗云》的寓言化最为明显。"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是这一篇讨论的重点。大刘的许多短篇集子都把《诗云》放在最后一篇,它是最为架空的一篇,也不像其他几篇一样以个人为宇宙的追求和牺牲为主要命题,更多的是技术与人类的艺术智慧的关系的讨论。神族对人类最后友好的处理方式略微突兀,但也可以理解为神族的李白终于意识到"技术是反诗意的",并承认自己的落败后对人类的一种并不明确的敬佩吧。
《朝闻道》这部集子精选了这些短篇作品,对于从《三体》三部曲而来的读者,是一个不错的了解他其他作品的机会。但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会有些失望,毕竟这里面的套路痕迹比较明显,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际遇有重叠,人物形象不是很丰满,呆板化、套路化的塑造方式是一个扣分项。情节上基本都是在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下,个体为宇宙的宏伟壮观的追求而作出牺牲,仍然难逃套路之嫌。所以有人说这里几篇作品笔下的人都不是人,是玩弄设定的结果,我也一定程度认可这样的说法。虽说短篇小说有篇幅的限制,但想到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的短篇集子中的笔力,就不想以此为借口来开脱了。
不过,这些短篇给初中生阅读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觉得四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数。
《朝闻道》读后感2
最近,我阅读了中国三大科们作家之首,《三体》作者刘慈欣的短篇硬科幻小说《朝闻道》。
几十年后,人们为了研究宇宙大统一模型,在地球北纬四十五度纬线圈上建造了迄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后来,人类所在宇宙的排险者为防止真空衰变将这个加速器化为乌有。继而,以丁仪为首的科学家们在问清情况后,毅然决定含弃生命,换取真理。无论是什么人,什么身份,都无法改变他们在生命与真理之间的选择,最后,科学家霍金向排险者问了最后一个,连排险者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在这篇几万字的科幻小说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科家们以生命换取真理的那一段落。在那段时间里,利学家的亲人们用各种方式阻止他们与排没看会换生命与真理。各国首领也都极力劝告他们不要相信这个十足的“大骗子”和他那个巨对的“骗局”,但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这期样做有什么不对,坚定地走向“真理祭坛”——交接生命前真理的圣地。他们这种向着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感动了。也许,正也那险者所说,并没有“宇宙的目的”,但我确信,“人生的目的”就是向着真理永不言弃的实践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如小说中的科学家一样,为了科学研究,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的生命。
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带着十几艘现船只进行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正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真理,但他本人和大多数船员却在探求探求真理作过程中不幸遇难。去时满载船员的十几艘船只也只剩下一两艘船只载着伤势严重的船员归来。
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带领科学工作者研究"两弹"这项研究正中国挤身世界强国之列,更有助于我研究“核聚变”等核物理课题。中国科研团队中努力攻坚二十余年,许多不为人名的科研人员不幸倒在了工作台上。为了研究,他们放弃了家庭,时间和幸福,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许寄。读后感·而伟大的邓稼先,也不幸因核辐射逝世
真理,往往要付出代价,即使代价有时不是生命,而人们却宁愿舍弃个人利益,来换取真理。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可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们要追求“人生的目的”,向往真理,永不言弃。
《朝闻道》读后感3
仿佛已驾驶时光穿越机置身于未来,面对着那条从未想象过的爱因斯坦这赤道,望着一个个用生命去换来真理的科学家们,不禁感慨万分。引领我来到这个奇妙之地的正是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的著名科幻小说《朝闻道》。
当我读了前言,我并不能想象那些科学家是如何用生命换来真理的,更不能相信他们竟然敢用这么宝贵、唯一的生命去换一个久久未探索出的真理。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毅的探索真理呢?带着千万分的感慨及问号开启穿越之旅。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排险者是来自宇宙中的一种高能生物,生命长达几亿,并且知道发生在各个星球中的所有至今地球人仍为探究出的秘密。排险者在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却没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于是科学家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排险者告诉他们追求真理的奥秘,再消灭他们,排险者答应了。书中文文的爸爸亦是如此,为科学的真理换走生命。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非常可疑而又神奇的画面。排行者对于那些普通的科学家来说是无所不知的,但是当霍金博士站在“真理云坛”时,提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排险者却突然失色,回答不出。在书中最后一章里,文文问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妈妈竟也回答不出。两个问题是多么相近,却又多么神秘,且没人答得出来,从中蕴藏着什么奥秘呢?
首先我要敬佩那些勇于用生命去换真理的科学家们。生命二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具有顽强,熊熊燃烧的烈火,及一种非常强烈的旺盛力。可对那些为真理追到风的科学家们来说,哪怕是自己爱人,自己宝贵的、鲜红的生命,他们都不会在意,因为此时此刻,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这就是伟大的献身精神!
其实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无时不刻隐藏着生命的意义。像刚刚提到的排险者者与文文的母亲,他们都答不出宇宙或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他们及其他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作为孤独而弱小的生命,都要在宇宙这个宏大世界里做出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文文的母亲是地球中的一个生命,排险者也是宇宙中的一个生命。
科学家们对科学真理的坚持追求及伟大的献身精神令人震撼,排险者及所有人的存在都能让我感到生命的神圣与伟大。
真理,生命。
《朝闻道》读后感4
真理,历来都为人们所向往。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就没有停止对真理的探索。因为真理,无数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也是因为真理,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朝闻道》这篇小说中,一个个科学家面对真理的诱惑,不但可以抛家弃子,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为交换,而这换来的,却是一个自己极想知道的问题答案和生命的最后十分钟。一个个愿为真理付出的人类中的精英,在亲人憔悴的目光中,庄严地走上真理祭坛,当得知自己一心向往的答案后,兴奋地不知所措。十分钟后,他们化成了一个个火球,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他们因真理而献出生命,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似乎他们就是为真理而生,而真理就是为他们而存在。
《论语·里仁》中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简单地说,就是早晨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晚上就算死去,也值得了。这是古代学者的最高境界,往深说,就是懂得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歌白尼为了捍卫日心说,被教会烧死在十字架上;鲍尔·海斯德为了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将蛇毒注射到自己身上,忍受病痛和折磨,最终制出抗毒药,救治了很多生命……
“朝闻道,夕死可矣”,有时中是一瞬间的事。飞蛾扑火,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飞蛾向往光明,对它们来说,那就是真理。当它们用尽全力向那闪耀着光芒的地方冲去时,却不知道那是死路一条,但它至少在那一刻不觉得黑暗,它至少享受了短暂的光明,有这些就是足够了。飞蛾都能这样,那作为自然界最高等的生物——人来说呢?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究,使世界不断进步,让人类不再活在愚昧中。他们是时代的引领者,是时代的先谴队员,他们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为人类点亮前行的灯光。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朝闻道》读后感5
“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统一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排险者在告诉科学家们大统一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统一模型的真相。于是苦苦追寻宇宙终极奥秘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知晓宇宙终极奥秘的短暂时间,即使各国领导人以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劝阻,即使他们各自的亲人以生命挽留,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换取了真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如果早上明白了真理,那么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了。对于全文的故事而言,《朝闻道》这个标题无疑是神来之笔。而我更佩服的,是这个故事的作者——刘慈欣。他用他大胆的幻想,构思出这个宏大而又不失温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故事。
其中,文章塑造了一个对于物理学极其狂热的科学家丁仪,通过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让我们能对这群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窥见一斑。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他们为了真理抛妻弃子的行为是错误甚至愚蠢的。但当我看到文中一个日本科学家的一句:“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懒得跳动了。”我突然能够理解他们了。真理,是科学家们倾其一生所寻找的,如果说革命者可以为解放事业献出生命,那么这群苦苦追求的科学家们为何不能因为追寻真理而付出生命呢?
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文末女儿问的两个问题。问妈妈:“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呢?”妈妈回答不上来。女儿又问:“那么,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妈妈沉默了。
合上书,我思考着书里的问题。也许现在的我对宇宙的目的还不得而知,但现在的我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我要好好学习,从现在到未来,充实自己的每一天,我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却可以让每一秒都变得有意义,让自己不后悔。我相信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不会悲伤,因为我活的精彩,活的有意义!
时光浅浅,我心温暖,今天的微播报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收听。也希望大家在听了我今天的微播报后,也能明白自己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