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全名叫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在捷克的一个艺术家庭。他有着极其强烈的捷克本土意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
因为听说是一部20世纪的哲学著作,便一心想拿来看看。可在读至第三部分时,重复的情节,晦涩的含义,不得不让我停下来仔细品味一下其背后的浩瀚。
米兰昆德拉在始初涉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法国大革命和巴门尼德思想为论据,阐述了他对永恒轮回说的思考与理解。如果永恒轮回说是着实存在的,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是在永恒的反复着,反复着。事物的本身是残酷的,但却有着傲人的外表。那么在其反复若干次之后,人们将会变得麻木。历史中的壮举将逐渐演变成愚蠢之举。
可是娓娓忆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永恒轮回说是虚构的,所以在事后想想,一切便又释然。
上帝给予特蕾莎和托马斯六次的机遇与巧合,却又在特蕾莎一次次的纠结、噩梦与痛苦中使他们的爱情离析。与此同时,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也印上了罪恶的印记。变得不再单纯而充满欲望。特雷莎开始委屈求全,希望在绝望中寻见希望的莲花。在我眼中,此时,他们身上那袭爱情的华裳已渐渐褪色,成了苍白的袍子。好在,在我看至此时,托马斯以灵魂苍老的姿态在特雷莎的爱情中重生。
九十六页的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一个道理,在男人眼中的爱情爱与性是分开的。而在女人眼中,这二者不过同为爱情。她相信他的男人是爱她的,永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
生命中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在成长路上的艰辛,人们总喜欢用沉重来比喻,这沉重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渴望卸下肩上的重担,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那么,生命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生命重时选择轻,生命轻时又难以承受。婚姻失败的医生托马斯畏惧女人,但又游走在众多情妇之间,甚至制定与情妇相处的规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家都带来快乐,他认为,灵和肉是可以分离的,认为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而体现的,而是通过与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觉得轻松愉悦,毫无压力。
由于六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乡间女招待特蕾莎,她成了他的意外,不仅为她破坏了自己制定的从不与女人过夜的准则,甚至娶她为妻。爱是重的,性是轻的,托马斯在特蕾莎的爱情之重和自己追求的性之间挣扎,为这样一份沉重的爱情和自身的不忠愧疚,陷入痛苦之中。但依然游走在众多情妇之间,认为性和爱不是一回事。特蕾莎敏锐的直觉发现托马斯有很多情人,她学着去接受,甚至说出“把其他女人都当做我们的玩物”这样的话,意图维持他们的爱情。人最难做到的永远是自欺欺人,你可以欺骗任何人,但是你欺骗不了自己。看见情妇给托马斯写的情信,看见萨比娜,心里真是嫉妒得发狂,这嫉妒化身噩梦,纠缠不休。
而后,苏联入侵捷克,政局动荡,二人迁往瑞士。托马斯依旧如常,不断结识新的女人。陌生的环境以及托马斯带给自己的不安全感,让特蕾莎难以承受,于是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犹豫再三,托马斯也跟着回国,也许,他是爱她的。回国后的托马斯因为政治立场,不愿依附俄国人而丢了工作,一换再换,后甚至成了玻璃擦洗工。但这并不影响他与女人之间的交往。特蕾莎一直活在痛苦之中。托马斯给特蕾莎的解释就是,灵肉分离。特蕾莎与刚认识的所谓工程师上床,想要印证这句话。她想把灵魂与肉体分开,尝试接受这一切,但这只是让她陷入了猜忌与恐惧之中。人与人之间本身就不存在完全的理解,特蕾莎还是认为,爱情是灵肉合一。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年轻貌美的时候,特蕾莎的母亲身边围绕着九个男人求婚,他们各有所长,她选择了一个最有男子气概的的,而后因为怀孕不得不结婚,生下特蕾莎。婚后的生活了无生趣,她觉得另外八个都比这第九个强,都是因为特蕾莎自己才被束缚。她后来跟一个男人跑了,特蕾莎的父亲因为伤心酗酒乱说话,被抓进监狱,特蕾莎不得不投奔母亲。母亲想用粗俗的举止把以前的那个自己抛得远远的,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肉体集中营,大家都一样,她赤身裸体在家里走来走去,甚至要求特蕾莎上厕所不许关门,想把特蕾莎同化,甚至面对继父说想要跟自己睡觉这样的话,母亲都无动于衷。
特蕾莎害怕这样的同化,她经常对着镜子看自己,想要看透自己的灵魂,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她渴望有一番作为,逃离自己的生活。遇见托马斯后,她义无反顾离开了家。但是,托马斯的不忠让她觉得自己毫无独特性可言,自己跟那些赤身裸体的女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后又因为自己拍摄的想要作为俄国罪证的照片反而成了俄国的帮凶,他们对着照片上反动的人一个个逮捕,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处在这样的挣扎的痛苦中,生活的重压得她透不过气。
轻和重的界限又在哪里? 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托马斯的情人萨比娜喜欢背叛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她觉得自由。她远离婚姻,远离家庭,远离祖国,后来遇见大学教授弗兰茨,他与妻子玛丽-克洛德并没有感情,他尊敬的她只不过是母亲影子的投射。在弗兰茨背叛婚姻想跟萨比娜在一起的时候,萨比娜离开了,她害怕这样稳定的生活。而她所追求的轻,又让她感到虚无,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当一切可背叛的到了尽头,生命中还剩下什么,压倒她的,不是生命之重,而是生命之轻。而弗兰茨,萨比娜走后他跟自己的学生同居在一起,最终在泰国的伟大进军中遭遇意外,死在自己最讨厌的妻子身边。
故事的最后,托马斯与特蕾莎回到乡下。见证他们爱情的卡列宁(一条狗)微笑着死去,或许,特蕾莎对卡列宁的爱才是最纯粹的。在各种曲折中,在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中,他们还是在一起,相信彼此才是能够带给自己快乐的人。结局是二人双双死于车祸,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意在哪里,我不得而知。
人生的责任于我们而言太过沉重,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选择中挣扎,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有什么价值?那些重量压在我们的肩上,这一生不得不我们背负着重量前行。追求轻也好,重也罢,都可能因为那时的选择改变一生,一如特蕾莎的母亲,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羞耻心的家庭怨妇,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肩负起那份责任。
所谓无拘无束的生活,看似没有责任与痛苦,但有时候,生命中那些轻如鸿毛的事,才让人难以承受。那些存在的痛苦与抉择让我们真切地感觉自己活着,并且活得有意义,生命,正是因为有重量,才有价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
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
这段话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的出处了——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然他不是仅仅局限于讨论“生命”这一命题的,紧接着,他又抛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这就让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耐人寻味,反复品咂。当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很多,找来一些读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也犯不着过度解读吧。
多年前,有几次拿起来又放下,这次终于读它有了善终。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自然有他独到之处。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而是分为了七个部分,按照某一主题来写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交错,让你不时地在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切换。这就多了一种空间任你转换,在诸多人物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阅读体验便有趣了不少。感觉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将出来,恨不得跟小说人物进行适时互动,同时又从多方面反复解构。
多线程的记叙,多维度的交错,让你顾暇不及。
小说表面是写的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围绕两人和周围其他人展开的感情纠葛,性爱故事,背叛与反背叛。
暗地里,又是一直在以苏联入侵捷克的政治背景为线索展开的,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它讲述的其实是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考,呈现的是高压政策下人性的扭曲。诸如以托马斯为代表的这类人对信仰的反思和心灵的挣扎。
第三条线索,就是对哲学问题的探究。语言充满哲理性,人们也常常称其为哲理小说。当然,这是吸引我的一个原因,但是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读后感.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的笔触,他对人性刻画的深、真、狠。比如下边的这段——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你说:‘你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你就帮我擦掉眼里的土。
“我回答你说:‘不管怎么样,我都看不见了。我的眼睛变成了两个洞。’
“然后你就离开了,很久,我知道你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很多个星期过去了,你一直都没有回来。我一点都睡不着,因为我害怕错过你回来的时候。一天,你终于回来了,你敲了敲墓穴,可是我等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睡觉,筋疲力尽,连爬出来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当我终于爬出地面。你一副很失望的样子。你说我的验色很不好。我知道我让你扫兴,我的两颊凹陷,动作又生硬又不连贯。
“为了请求你的原谅,我对你说:“原谅我吧,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睡觉。
“你用一种让人宽心的声音说:‘瞧,你应该休息。你应该休一个月的假。但听起来却不那么真实。
“我知道你说到假期意味着什么!我知道你想要整整一个月不见我,因为你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你走了,我又掉进放的层,我知道为了不要错过你,我还是会一个月不睡,一个月后你回来的时候,我会变得更丑,你会更加地失望。”
这是我见到的最为恶毒的刻画了——关于痴心女子VS负心汉。犀利,冷酷,又不着痕迹,你除了心疼,还能有什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
生命看似轻如鸿毛,然而,人们常常感叹着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感觉到沉重呢?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托马斯一直都认为,就算与特蕾莎一起时,他也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宁愿享受“轻”,也不愿去承担那份“重”。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确实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无比的自由,但是,很快这种轻飘飘的失落感又让他难以忍受。
当负担完全的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几乎远离大地上的生命,其飘忽不定生命中的运动变得太自由而没有束缚,慢慢地,人生也将失去了意义。生命永远是最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时的的对立,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暗的黑夜之间,没日没夜地延续……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头,即使生命是个谜,它对我们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轻与重,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地闪现着,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却永远地不能被逃离,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正如文中托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梦给托马斯带来的谴责。生命之轻,使人感到无聊空虚。正如特雷沙的离去使托马斯的铁球滑落脚踝,但他却为奇异抑郁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过。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每天我们行走在这纷繁的尘世间,早已习惯了匆匆的步伐,早已习惯了平平淡淡不带喧嚣的色彩。不管是轻也好,重也罢,生命中度过的日子就是有孰轻孰重的,实在难以掂量。当我们因害怕承担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轻时,留给我们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还要更重的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得踏实,走得坦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以永恒轮回这一神秘而沉重的思考展开,未灭先亡,如此残酷、美丽、洵烂,让人禁不住心动,然而冷静下来却发现这些残酷、美丽、洵烂毫无意义。我们生命中何其不是有如此多相似而不自知的情景呢?另一个角度看,一切似乎只是在嘲笑!那些生命中曾现的不可被原谅的“血腥”转瞬即逝就是无声的谅解卑鄙的许可,想着顿时心生悲凉,是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那些错误那些罪行该不该被谅解,谁又能给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回答呢?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月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再次重温这句话不禁想到前两天很热的人民日报社评论“失去了奋斗,房产再多也将无家可归”和网友戏谑“失去了房产,奋斗再多也将无家可归”,无往而生,生命的呈现或许真的不是简单的正负之极的区分般简单幼稚。很多事情,不论对错,却看角度,而角度的选择却是最模糊的。
思维的维度,不是只有对与错、是与非;
生命的维度,不是只有好与坏、输与赢;
价值的维度,不是只有成与败、高与低。
人生而存在于各种矛盾之中,每个人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多些信任、多些善意,或许生活终究是面镜子,反射出的是你的美好与善意。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痛痛快快过好此生,当可以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时,不要如此的怀念着曾经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不要徘徊在矫情与矛盾之中,如同想要抓东西的小孩,抓起这个立刻觉得另一个好,放下抓起另一个却很快觉得前者好,两个都想抓却手不够大抓不住力太小。
以上就是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如果你也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欢迎你跟我交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