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最新5篇精选
《摆脱贫困》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工作教参,为国家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一起来看看《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最新5篇精选,欢迎查阅!
《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1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的作品。过了22年,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2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暖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心,也吹活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希望。最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受益匪浅。《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万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这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我们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家底薄弱,群众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为群众办实事。”
结合到近期全县上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月以来,我身边多少领导和同事,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包挂的贫困户家中。从精准摸底到制定脱贫计划;从物质上的难题到精神上的抚慰,群众的难处,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4月22以来,岚皋县公安局的民警就已经自愿取消了周末,他们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工作,献给了他们心里挂念的结对“亲戚”。对此,有同事说:“我少几个周末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早点脱贫过上好日子,我就高兴了。我们不图回报,我们的心愿就是他们能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只要他们理解,也就值了”。
我不禁想到总书记说的:“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办实事,必须要了解事实,看群众缺少什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说到底还是联系群众问题,只有联系好群众,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相信我们的脱贫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3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他说道:"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官样文章的汇编读得多了,有的是读一半读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没多少印象,最多了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鲜的说法、做法、经验就好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对当前经济建设不一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项南同志说的:"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有些做法一时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紧。要求每个人做到每句话、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
习总书记自己的评价是:" 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本,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1.坚定的信念。读完这本书后就有一种感觉: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极高的站位。文章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发展、稳定、改革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
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这样的全局观,高视角也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__届__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4.辩证的思维。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5.群众的观念。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
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等。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教材,也是必读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6.精彩的语言。这本书总体感觉读了很舒服,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平实、道理深刻、入木三分。
一是善于比喻。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的两个比喻非常贴切。其一是"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 "另一个比喻是关于要求"经济大合唱"讲协调、讲配合。他说,"这就好比一场足球赛。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和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
还有用"滴水穿石"比喻"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用抱"金娃娃"比喻干部群众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希望;用"弱鸟"先飞比喻"老、少、边、岛、贫"的闽东的发展之道;"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等等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
二是精彩运用经典。不仅会用,而且用得好、用得妙。如,在谈到领导的度量引用了"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谈到闽东与发达地区差距时引用了"松柏何须羡桃李";谈到清正廉洁引用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
三是语言平实生动。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接地气、很平实。如《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等,有别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官样文章标题。文章的表述语言同样非常平实,但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中说,"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以上在六个方面谈了自己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粗浅的感想,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作者系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林知明)
《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4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书记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习总书记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5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
2014年__月__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习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一、 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 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 “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习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 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畲族经济要更 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 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摆脱贫困》 虽然收录的是习总书记在 1988年至 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内容历久弥新, 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的:“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摆脱贫困》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工作教参,为国家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读后感心得最新5篇精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