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集锦

若水分享 1147

  “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导航灯塔!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资治通鉴读后感1

  暑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地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

  资治通鉴作者是:“着名的文学家司马光,他的作品让我读不够。”而我喜欢的是《白鹅换字》。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书法家。在王羲之学习写字第三年的时候,老师对别的学生说:“看王羲之写的字,将来一定比我出名。二十年后,王羲之出名了有个道士想让王羲之为他写一本道德经。怕王羲之不答应,所以在王羲之的必经之路上放了十几只白鹅。王羲之和道士说你的白鹅与我有员您能卖给我吗?不能!如果你真想要就有道德经来交换,最后用道德经换走了白鹅。

  楚庄王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国君。即位后见朝野昏暗,消沉起来,有意识地等待忠臣的出现。有几位大臣苦言相劝,可楚庄王就是不听。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劝说就死罪一条。再也没人敢劝说楚王了。大臣武举冒死求见,说是求楚王帮忙猜个谜语。楚王一听是猜谜,立刻来了精神。武举神色庄严地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什么鸟?”

  楚王明白了武举的意图,笑着说:“这鸟要么不飞,一飞直冲云霄;要么不鸣,一鸣便能惊人。”武举拜倒在地,说:“大王英明!”大臣们听说楚王有了转变,个个拭目以待,可楚王还和以前一样不理朝政。大臣苏从求见楚王,还没开口楚王就问:“你不怕死吗?”苏从说:“国家至上,我死而无憾!”于是楚王重用武举和苏从,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楚庄王发愤图强,改革政治,先后打败了宋国和晋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三个霸主。

  《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在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

  资治通鉴读后感2

  今天看《资治通鉴》,看到史上著名的即墨之战,它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名传千古,就是因为知道这场战役的田单智谋超群。田单不仅有深远的谋略,还清楚地知道乐毅的计谋和燕军的弱点,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形势下,坚守孤城,麻痹燕军,并且利用敌人的弱点和矛盾,积极创造反攻条件,最终以“火牛阵”进行夜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战胜了燕军。

  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我们无法评判这场战争的对错,因为乐毅虽然带兵攻城,但对齐民却是非常友好,并未对他们施行非人道的政策。但就田单来说,齐国是他们的国家,保卫国家免受侵害是每一个国人应尽的责任,所以他也没有错,有错的是各国统治者的野心,贪婪使得各国陷入战争中,各国百姓民不聊生,可我们又能如何呢?这是历史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希望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能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的问题上能尽量采取和平手段作文https://Www.ZuoWEn8.Com/,国家的安定是很重要的,更何况现在各国利益都有一点的捆绑,若是贸然发动战争,涉及的将是全球的和平,心中怀善,和平治国,世界一家,任何问题都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战争太野蛮,太残酷,发动战争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弊端,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用尸骨堆出来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欣喜的呢?

  虽然说人类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战争,人类是踏着战争走向文明的,但是,我们或许也可以尝试着尽量减少战争的可能,尝试一下和平的世界,即使是踏着战争进入的文明,但我们却要让和平布满世界。

  发动战争时,总会有人给这次战争做个评价,正义的,或是邪恶的,但是战争其实没有所谓的正义,万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无论是对内战争还是对外战争,付出的都是生命的代价,无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只剩下悲哀。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希望世界没有战火,人的一生本就短暂,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还能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让火药只为烟花而绚烂,战争太残酷,请三思!

  资治通鉴读后感3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资治通鉴读后感4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治通鉴读后感5

  本册记述的时间段为: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基本上就是三国的大部分历史了,直至晋朝的开创。

  一、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国在曹操之后的继承人是曹丕。当曹丕被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卞夫人却没有因此有半点的骄傲。当时卞夫人左右的随从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

  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要去赏赐别人!”

  这话后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认可地说道:“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为最难!”

  二、气度:诚长者陆逊

  一次,孙权下命当时还只是定威校尉的陆逊去讨伐山贼。陆逊有力征集了数万精兵,将山贼扫除干净。但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孙权说:“陆逊随意征发百姓,给所到之处带来了愁苦和骚扰。”陆逊后来回到吴国都城,跟其他人言谈时,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

  孙权得知后问陆逊:“淳于式告发你,你却推荐他,这是为什么?”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告发我;如果我再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能长。”

  孙权赞叹地说道:“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三、王昶诫子之书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举才德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荐的是兖州刺史王昶应选。

  王昶是何等人?估计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未必听闻。《通鉴》说此人恭谨忠厚,他给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给儿子起名王浑、王深。并且写了专门的书信告诫他们:

  “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读后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此,况庸庸之徙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这封家书写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实在难得,值得反复琢磨体会和学习。

  四、卧龙指定传承人之一:费祎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集锦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汇总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400字精选范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最新范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怎么写

史记读后感800字范文大全

共建书香校园的演讲稿范文5篇

《警世通言》读后感精选范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9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