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外国名著读后感 >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精选

若水分享 1147

哈姆雷特,一个生在戏剧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义典型性的象征,是一个经历痛苦后忧郁寡欢的人,是一个心怀昂扬热血激情却又犹豫不决的人。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哈姆雷特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哈姆雷特读后感1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一杯毒酒,一把毒剑。结局被鲜血浸染。

哈姆雷特最终被众人抬放于高台,在沉重的葬礼进行曲中,无愧于礼炮的轰鸣。

王子复仇成功了,但同时哈姆雷特复仇者的身躯也壮烈倒地,悲剧随之落幕。可怜的雷尔提,沦为克劳地的杀人木偶,被其控制了复仇欲望,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克劳地、葛簇特,也算是罪有应得,让死亡超度他们罪孽的灵魂。

哈姆雷特是可悲的,他是封建时代的异类,人文主义的光芒还不足以驱散整个时代的阴霾。父皇被叔父秘密毒害,父皇的生命、地位、权利,甚至自己的母亲都被阴险狡诈的叔父全盘剥夺。母亲被叔父勾引乱伦。自己不能与爱人完璧。这一切犹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山,压抑在心头无法喘息。在他的身上有人生的思考,人性的剖析,却苦于对手的强大,他揭开了封建社会妖娆虚伪的面纱,看清了血肉模糊的时代面目,深刻地批判现实的黑暗,却无力改变现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造就了他的忧郁苦闷、失望怅惘。

哈姆雷特一方面在追求人性的解放,但是面对现实的矛盾理想不能实现而精神扭曲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个人遭受排挤无法诉诸正义内心摧残。旧思想和新思想同时存在,使得他行为过于谨慎举止不定。又因为特殊身份的限制,他还要对国民对国家负责,这些都是哈姆雷特一个人担负不起的。

作者莎士比亚身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正是戏剧中丹麦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创作者与被创作者,心连一系。

哈姆雷特读后感2

《哈姆莱特》的研究,是莎学中研究的最多的,也是争论最多的。单就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研究至今,便众说纷纭,大相径庭了。李伟民在《中国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研究综述(1995—1996)》(《四川戏剧》1997年04期)中这样写到:“方位津的《说不尽也要说的哈姆莱特》(《戏剧》1995年第1期)根据前辈学者的研究资料,在众说纷纭的几十种看法中收集了5种较为流行、较有影响的见解,对哈姆莱特性格形象进行了综合性介绍,即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新人的形象,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个人奋斗的典型;哈姆莱特是复仇者的形象;哈姆莱特是恋母情结的变态心理形象;哈姆莱特是失意的封建王子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普通人、理性人的典型。”

本文在论述之前先要确立一个基本立场——“即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新人的形象,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个人奋斗的典型”。我们认为,每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是复杂的,每一部经典作品是复杂的,而每一部经典作品里的经典人物更是复杂的,他有其典型性,更有其复杂性,如此才能在不断发展与更迭的文学世界中不朽。而任何“主义”都不是尺子,可以精确的比出,这是“某某主义者”,那不是“某某主义者”。在深谙“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有些发展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这不是本文重点,便不多加陈述了。

疯与不疯——“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面对刻骨的仇恨与需要改革的社会,哈姆莱特选择了“疯狂”,在他人看来,哈姆莱特因欲爱奥菲利娅而不得的疯狂,他的确因欲爱不得而疯狂,而这爱应有更广阔的含义。关于这一问题要强调一下,我们的立场是,哈姆莱特首先是装疯,其后由于一些其他的原因使其真的有些疯了还是一直都非常清醒,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在此声明,以防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美好生活的欲回不能

老哈姆莱特是“人”的典范,像天神一样善良神勇,老国王与王后感情极好,“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意让天风吹通了她的脸……她会依偎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在老国王统治下的丹麦国力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哈姆雷特家庭幸福,而且社会现实也接近于他的理想状态,即使不接近,他也是有能力有机会改革的。不仅如此,哈姆莱特还有他至爱的奥菲利娅,还有他的同学与朋友。

但是,老国王去世了,一切都结束了,母亲匆促改嫁,国家迅速没落,同学背叛,爱人被人利用……面对的敌人是狡猾阴险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不敢泄露心事处处小心谨慎,哈姆莱特选择了装疯以自我保护。

理想社会的欲达不能

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不满封建暴政的黑暗腐败,立志改革社会,重整乾坤。他尊重友谊和爱情,富于人情、人性。他反对宗教神权,肯定人,赞美人,歌颂人。(《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版 上册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版)”他想创造一个强调人的理性,强调个性解放,个人幸福的和平社会。而现在他所面对的是混乱的丹麦宫廷:“老王驾崩不久,新王就同寡嫂结婚,婚礼紧随着葬礼;敌军压境。宫廷里却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现实是阴暗,有危险的,理想的到达艰难的,是遥遥无期。

新王怀疑并想要除掉哈姆莱特是一个必然的事情,不论他想不想复仇,装不装疯。换句话说哈姆莱特疯是一定要疯的,装疯不仅可以趁势掩人耳目,还可用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陈述自己的思想。哈姆莱特的装疯同样也更有助于莎士比亚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里与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救救孩子!”、“从来如此便对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爱与不爱——“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

爱情与复仇,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最令读者关注的、最让读者感动的情节,《哈姆莱特》便是这两种情节相交织的经典。我们在这里不谈复仇,只谈爱情。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对爱情有这样的陈述:“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爱情是贮存在心里,与生命、与灵魂同在的。

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老国王去世之前如此,到哈姆莱特中毒身亡时亦是如此。但是谁又能给出一个真爱的标准呢?确实,哈姆莱特在走上复仇之路后没有顾忌过奥菲利娅,甚至利用奥菲利娅让他人相信自己是真的为爱而疯,奥菲利娅的早夭他确实脱不了干系,可是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爱情。哈姆莱特不是完美的神,他是一个有局限性的理想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当他所面对的是无时无刻的危机与艰难万分的复仇时,又如何能强求他再为观众演绎绝世情圣的角色呢?哈姆莱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这也正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

我不是在这里为哈姆莱特翻案,他的局限性酿成的错误是不应该掩饰的,但是他人性的光辉也同样不应该被他的局限性遮盖。他是行动中的矮子,不仅在复仇这件事情上如此,爱情上也同样是。“哈姆莱特既不相信暴力;也不相信群众,而是单枪匹马的去同当时还十分强大的封建势力作斗争他是注定要失败,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胜的条件。

哈姆雷特读后感3

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生或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最经典的独白。在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选择是多么的困难。他如果选择死亡,那么可能是什么责任,报仇都可以抛弃,因为不能要求一个死人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对于死亡充满的恐惧,对于自己父亲的死,还有种.种责任,让他连死都不安心。如果选择活着,那他就是要杀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国家,政治,亲情,道德,责任把他压迫没有多余的空间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断的批判才能让自己振作,尽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为戏剧演出,哈姆雷特去了英国,在途中了解了国王的阴谋,逃脱后他能不振作吗?挪威王子为父报仇的事情也在激励我们的王子。在墓地中,当看到掘墓者手中的骷髅,哈姆雷特终于看透了生死。一个人不管生前是怎样的有权有势,死后依旧是白骨一推。一切的东西都是命运早就安排好的。那么就让命运掌控他的生命。现实逼着他走向战场,穿上了战衣,灵魂终于成长。

最后一幕中,当国王下毒,王后因误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剑毒将不久于世,终于哈姆雷特爆发了,他用尽最后的力量,把国王刺死,自己也同归于尽。

这是他成长的结局,是他报仇的终点,是他斗争的成果。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场悲剧,却也是对他的结果。当将命运的枷锁揭开了,他的责任也应该是放下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意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经典,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为他的英雄行为下的懦弱,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下的一个大的突破。在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中,哈姆雷特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战士,他散发着他特别的馨香,影响了几个世纪。

 哈姆雷特读后感4

纷纭的大千世界有鲜花也有毒草,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题记

“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正是哈姆雷特内心善良仁慈的一面。也许,在哈姆雷特遇见父王亡魂之前,在王后嫁给克劳蒂斯之前,他的叔父克劳蒂斯在他心目中正符合这一形象,他父母的爱情也正如他所想的那么忠贞不渝。可是,在遇见父王亡魂之后,在王后改嫁之后,在看戏时克劳蒂斯的一系列反应印证了父王亡魂所告诉他的真相之后,在朋友背叛自己并要把自己推向死亡深渊之后,他愤怒了!他愤怒他的叔父,他的朋友甚至自己的母亲过去一直带者一个伪善的面具,而面具下的嘴脸竟是令人厌恶的丑恶。这样的伪善,这样的失望将王子永远的推向仇恶的深渊。

克劳蒂斯国王对于哈姆雷特那出刻意安排的戏剧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他的疯狂每小时都可以危害我的安全。”国王以王子的疯病为由宣称送他去英国治病,那只是一个伪善的借口。哈姆雷特并不是真正的疯子,它只是在采取一些必要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复仇。可是,当他看到了死去的奥菲利娅,他那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心又激发了那本想因她的欺骗而隐藏的爱情。他蒙受了彻彻底底的打击,如果说疯,或许在这时他才是真正的疯,不仅仅是为痛失心爱的女人而失去理智,因为此时的哈姆雷特,没有了亲情和友情,爱情就这么随着奥利菲亚的死而失去,内心的摧残终于使得哈姆雷特走向了毁灭的复仇,我似乎感觉到仇恨正在啮噬王子的善心,那人善已丝毫不存。

初读此书觉得这不过是一出普通的复仇之戏罢了,可而后细细想来,那善与伪善的对抗,正义与邪恶的对抗,正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而他复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死去的父亲,而是为了挽救整个丹麦社会,也是他维护自己人文主义思想的行为。这给她那英雄形象增添了一道光环,使得它高贵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本质上说,哈姆雷特是善良勇敢的,克劳蒂斯是伪善的代表,虽然,哈姆雷特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但并没有实现改变残酷现实的宏伟理想。尽管如此,他的英雄形象已深深留在读者

 哈姆雷特读后感5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精选相关文章:

1.《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

2.《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最新范文5篇

3.哈姆雷特读后感读书心得700字五篇

4.关于哈姆雷特读后感600字

5.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篇

6.哈姆雷特读后感600字【5篇】

7.《哈姆莱特》语文教案素材

8.读后感800字格式

9.读《哈姆雷特》有感700字精选范文

10.哈姆雷特读后感读书体会700字五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8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