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
《非洲三万里》探访了全球最大贫民窟索维托,与非洲中产阶级精英和城市贫民面对面沟通。关于《非洲三万里》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非洲三万里》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
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看了这篇文章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之后务必得补回来。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
我其实是个懒人。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会在国内出差,每到一地,工作之余总会在出差地附近走一走,看一看,尽可能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当然,也免不了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地游览一番,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旅游。
旅游实在是一件非常开阔视野的“工作”。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人来说。而且,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固执地认为,旅行最适合一个人,而非报团,也非几个家庭一起自助游,虽然那样是为了“拖家带口”,“带领孩子认识世界”……这些理论我也认可,并且也会身体力行,但骨子里,我还是愿意一个人背包用脚步带着思想丈量这个世界。
2010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经去非洲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出了一趟公差,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心情自然很不一样。恰好那时候与朋友一起做一个区域门户网站,回到国内以后,为了丰富网站内容,也为了总结第一次出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向大家介绍非洲的一些情况,并由此喜欢上了思考式的旅行。
既然是兴趣,那就免不了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文字被网站转载的同时,开始求教百度,浏览很多自由旅行者的博客,新闻,书籍……进而挖掘出了自己身体内部躁动的想法。记得那时候我首先关注了三个人的旅行故事,第一个是叫梁子的旅行记者,她以独立的身份,深入非洲很多国家,拍摄出了《行者》梁子系列纪录片,并在旅游卫视播出;第二个人叫王宁彤,是CCTV6的一名出镜记者,以讲述电影故事为题,采编了《世界电影之旅》很多集;第三个叫盖昭华的,在搜狐博客推出了属于自己的专栏,重点介绍自己在德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踩过的足迹,精彩程度和思想深度不亚于很多知名人士。认真观看、拜读了这些视频和文章之后,对于“精度旅行”的向往和冲动与日俱增,只是作为普通上班族,还得肩挑养家糊口的重担,只得在不断关注更新、不停回味过往的同时,把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和蠢蠢欲动的念压在心底,留给未来,直到遇到了毕淑敏的文字,又把我忽撩得燥热难耐,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原因同上,还是只能在这个地方宣泄一番,继续埋头工作养家。
喜欢毕淑敏是因为她的文字,永远都是娓娓道来,永远都是恬静雅致,却总会给你启发,给你感叹,给你平淡之中的一丝叹息,给你苦恼中的一剂良药,逐渐地,也开始警醒自己,有了很多感触,有了一些思考,为什么不及时记录下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静静安放的角落,一个打磨性情的魔方。我要坚持去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待年老的时候再去一篇篇地梳理,犹如制作一部属于自己的经典怀旧片一样,不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么?这又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另外一个原因。
原以为喜欢毕淑敏的文字就喜欢罢,经常阅读就是了,殊不料,这位大姐居然又让我佩服了,又让我惊叹了,又让我躁动了,这次让我心底那个私藏复苏的竟然是两本书--《非洲三万里》和《蓝色天空》!
毕老师这次居然旅行了!居然出国了!居然据此写书了!!而且把我喜欢的“精度旅行”和“精致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敢负责任地说,毕老师的这两本书绝对是空前符合我的阅读口味的书。正如我曾经写过的《老西儿非洲游记》一样,有见闻,有感触,有深度,此刻我才发现,自己笨拙的堆字水平,其实早在大学阶段读那本《丰乳肥臀》的时候就已生根,感谢毕老师潜移默化教给我如何表达自己以及身外的很多事物。所见所闻结合所想和历史背景,原来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直接奠定了我的文风,直接让我充满力量的写出自己心中的很多想法,毕老师也太牛点了!
美,到处存在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的眼睛。心,每天都跳动着,关键的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折腾,一如梁子,王宁彤,盖昭华,毕淑敏!
原来懒人可以不懒的!谢谢!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三
辽远的天空、一望无垠的沙漠、迁徙的兽群、向着阳光载歌载舞的人们……这便是我脑中关于非洲挥之不去的剪影,但非洲大陆果真如此吗?何必去问足不出户的精神旅行家,让我们翻开此书,一睹真实的非洲。
为了这次非洲之行,作者做了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我亦提着一颗忐忑的心,感激她坚定不移地完成了这次旅行。借助文字的媒介,插上想象的翅膀,幸运的我仿佛随着作者一道畅游了整个非洲:原野上捕食羚羊的猎豹,小道上馥郁芬芳的咖啡香味,口味奇特的英吉拉饼……林林种.种俱是旅途中所见所闻。还有那长颈鹿曾在“我”手中觅食,小海豹柔嫩皮毛的触感在“我”指尖尚存;那一丛丛向天盛放的马蹄莲,勾起了“我”对过往的回忆;旷野里疏疏落落点缀着的猴面包树,钉子树上悬挂着的以蜘蛛丝做的鸟之坟墓,是非洲草原上独特的风景;“我”曾到过罗本岛囚禁曼德拉的监狱旧址,“我”曾在索韦托纪念馆那张悲惨的照片前驻足沉吟,“我”曾坐着小船去参观海岛上的庙宇,那善良而慷慨的船夫馈赠的阿布巴拉,漂泊万里来到“我”的书桌前,陪伴着“我”奋笔疾书记录下这次旅行中的故事。非洲真是奇妙的地方,有阳光,有歌舞,人们就能忘却一切悲伤,让时间淡化一切伤痕。他们放下、他们宽恕,任痛苦化作阳光中的尘埃。
非洲相距我们万里之遥,语言风俗各异,但人们的感情是相同的。他们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对足下土地深沉的眷念,与世间别处的人们没什么两样。我合上书本,沉思良久。我感谢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我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旅行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旅行,让我可以从现实生活的牢笼中逃离,让心灵放假;让我见识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给我努力生活的勇气。为旅行而做的种.种准备工作,繁琐而有乐趣。有人说,不出门,可以通过网络书本观览全世界的风光。读后感·如果一生只能借助媒介来看大好河山,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吗?任影像和游记的纪录如何的栩栩如生,也比不上自己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知。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把一辈子囿于一座城,一间房,一小块天空上吗?现代科技飞速地发展,水陆空交通纵横八达,为什么我的思想不能如此开阔自由、我的心灵要固步自封?我脚下的土地,不能由他人代走,心中念念不忘的风景,不能借他人的眼睛来看,如同指挥员作战前的敌情侦查与分析不能由他人代劳一般。
这本书,再一次燃起了我深埋在心中的渴望-去非洲看看,去世界瞧瞧。我要行万里路,我要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大千世界百态风光。而现实中的我,只是枯坐桌前,看生命的香烛一寸寸燃尽,纵胸中有壮志豪情,亦不过空梦一场……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四
作者毕淑敏,著名作家,报名参加两年一次的“非洲之傲”豪华非洲行,历时几个月、行程三万里,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深入当地人文文化,写就这本《非洲三万里》。这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见闻的记录书,更有着对非洲人文、生活、文化的记录和思考。在《非洲三万里》的书中,我们不仅随着作者毕淑敏女士的文字见识那片什么的大陆,更能通过沿途见闻的描写了解非洲的历史文化。
作者毕淑敏,很有名的作家,记得初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就收录她的文章,具体内容忘记了,但是她的文章优美有令人印象深刻。在六十而耳顺的年纪,不顾不再年轻的身体、不顾路途的遥远与未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非洲之旅,从零出发、找寻自己,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观光之旅,看看非洲大陆的野生动物、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古老的黑人部落,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也有对非洲文化的记录、对生活人文的思考。深入探访非洲最危险的贫民窟索韦托、被非洲贵族富裕家庭接待,乘车游览野生动物保护区、也在非洲都市游览,一路行来,几个月的行程,遍游非洲。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州”,说起对非洲的印象,我们知道那里有世界最大的沙漠,很多地区荒芜人烟,动物世界里常出现的狮子斑马等,皮肤黝黑饿的骨头清晰可见的人们。原始、贫困、炎热是非洲的整体印象,却很少知道非洲大部分地形是高原,赤道虽然从高原穿过但是气温并不高,常年20度左右就像我们的春城昆明,非洲那里有着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完整的人类化石,人类很可能从非洲起源走出来,非洲的贫困极不均等,非洲的南部发展很好,黑人种族皮肤黑的程度也分为几个层次。
在单张车票1~9万美元的“非洲之傲”列车上,享受五星级酒店的待遇,通过透明的玻璃欣赏沿途的风景,一层玻璃之隔的窗户外却是乞讨吃不饱的当地居民;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过原始人洞穴、近距离靠近金伯利钻石巨坑、列车上不同的乘客等。非洲大陆广袤无垠、风土人情各有差异,作者记叙的不只是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还收集大量的资料,对每个景点游览地方的背景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及关于自己的思考。
《非洲三万里》,不只三万里的景,还有对非洲三万里文化风土人情的记载和思考,跟随作者的文字,深度看一下非洲。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五
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呢?约翰内斯堡的钻石和枪支,泛滥的艾滋病,中部非洲的赤贫,黑哥们儿和坦赞铁路,北非宏伟的运河和金字塔,平原上上千公里的动物迁徙。亦或是海明威和他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曼德拉和他的光辉岁月、阿婆和她的尼罗河以及东方快车,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们对这片热土有太多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和向往。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我们对这片土地又是那么陌生。而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毕淑敏老师就将带我们踏上阿非利加的旅程,且行且歌。
这是一场非凡的旅程,这也是一次荡气回肠的壮游,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阅历,同时也会随着三万里的旅途震撼,打开我们的认知,消除我们的偏见,让心灵随着铁道的延伸去触摸这片热土。毕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行吟诗人,所有的感慨所有的热爱都犹如从南到北逐渐升高的纬度,越发热烈。
这趟旅程从好望角畔的南非开始,从紫薇之城比勒陀利亚优雅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私家火车站,“非洲之傲”Rovos Rail开启这场奢华之旅。关于非洲之傲的更多激动人心细节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在网络上检索。旅途经过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赞比亚、坦桑尼亚,由南非沿着非洲东部脊线一路北上。
这是一场寻根之旅。探访“人类母亲”露西。人类沿着阿非利加洲的土地开始伟大的迁徙,跋涉过山和大海,跋涉过漫天黄沙,跋涉过一望无际的平原。他们直立着奔跑,孕育出人类的祖先。在斯泰克方丹的洞穴天光的寻找史前人类的足迹与化石,思考人类的文明之光与希望之光。
这是一场勇气之旅。索韦托,南非最大的平民窟。和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一样让人望而生畏。给世人的印象更多是交易,堕胎,强奸,黑帮火并,漫天的枪声与死亡。国内的旅行社避之不及,但是军医出生的毕淑敏老师却勇敢地去探寻。那么毕淑敏老师非凡的勇气从何而来呢? “旅游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
这是一场发现之旅。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毕淑敏老师到非洲百姓家做客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手的资料。非洲发达地区南非等国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世界是平的之前,认为只要会一点英语就能来中国当外语老师或者做生意;中产阶级女孩拿着在中国已经成为换瓷盆或者不锈钢盘的手机——功能机,试图来中国做买卖。这些现象也能让我们看到彼此了解的重要性,认知的鸿沟还需要更密切的贸易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草原上的长颈鹿,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不可思议的岩石教堂,坦赞铁路枕木上镌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字样。这些都让我们发现这个陌生而又与我们有天然联系的大洲上的种.种景象和奇观。既发现风景,也发现文明与灵魂的深处。
毕淑敏老师最后总结道:“旅游对于我,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它使我在奔袭中安静,在纷乱中镇定,使我增加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仰。”诚然,旅行更大的意义是充实我们生命的广度与厚度。让我们跟随她优美深邃的文字,作一场纸上的非洲之行,作一场心灵的壮游,在阿非利加州的广袤的土地上、辽阔的草原上、茫茫的沙漠中,一路且行且歌。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