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读后感_晚清七十年读书心得五篇
《晚清七十年》,是由岳麓书店出版社于1998年6月1日出版发行的一本历史类图书,该书的作者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徒唐德刚教授。关于《晚清七十年》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晚清七十年》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1】
有些书读了可以增长知识,就像我初中时看的《上下五千年》,读后可以知道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某个时期或某个朝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我高中时读的《世界历史地图集》,读了之后便可以了解到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有些书读来可以增长智慧,也就是我刚读的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在这本书中,我们的中国历史经过唐德刚老先生的解读,便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先生的作品,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
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或许你会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晚清历史的书,其实不然,它虽然是从1840年战争到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它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介绍历史。
确切来说,它主要是围绕晚清七十年来解读中国历史的发展框架和主要脉络,它包括五个部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它采用新的历史解构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大家似乎熟知却实际陌生的历史。
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否则,若只是单纯介绍历史,那我们直接去看历史书好了,何必浪费时间来读此书呢?
读这本书,还需要大家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最好呢还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成见”。
书中采用了敏感的借古讽今手法,按照“五卷本”来讲说“历史大三峡”,这就是作者以历史趋势提出的观点。
“改革开放”在唐德刚先生眼中,放在大历史之中叫做“小平变法”,我觉得这个词很是恰当。
谁能说后人不是这种叫法呢?“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小平变法”是在1978年,我读的时候发现都是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候有了转机。
其实清末就已经提出“四个现代化”,但是还有一个现代化也就是“民主现代化”却一直没实现。
或许我们还会有机会见证走出“巫山十二峰”的那个时刻,1840年到2040年是作者推出来的时间表,这二百年里每十年一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真的是多灾多难,那真的是大年代,可这个是以前面的三十年,甚至三百年的积弱做的铺垫。
可以说物极必反,凡是易于常则必有妖,我们用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观来看历史也是明了简单的,只是难以解释关于中国强权的影响太大了这一问题。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强权政治会有许多好处,毕竟很多时候,美国人也需要我们来救场啊!可是这背后不是强权,也不是计划,而是无数小人物们辛酸的占据海外市场,赚取可怜的人口红利,他们不懈奋斗,他们被“投机倒把”憋屈了三十年。
我想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政策提供了稳定,这稳定又是建立在各种限制上,中国人用各种手段去突破,去创造奇迹。
时代在进步,而且强权也比以前强大了许多,曾经我会坚信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会到来,现在我又开始怀疑了,当然在当代军事传媒再也不可能有起义了。
说实在的现行的集权制度仍然还是主席建立的“千年仍行”的秦律,晚清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秦律出了问题。
那么,也就是说,真正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靠的一方面是没有了所谓君命天授和君臣家主的价值观;一方面是一个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时的万象更新;最后,靠的便是开放了,只有开放,我们才会看到外面的人和事,不管是好是坏,我们不能只是陶醉在自己的梦里,把窗户敞开,吸收外来的好的东西,使民众的教育越来越好,那就不会出现利用义和拳去面对洋枪大炮的尴尬了。
所以,就让语言和思想自由起来,融入世界,不要一味地去打压、封杀、屏蔽影响社会“和谐”的话语,终于会有美好的一天,且不会太远。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2】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唐先生为我们熟悉的历史观念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洪 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 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 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 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 的制度作幌子。
其实,历史事实摆在那里,历史观点该是任人评说的。
读了史书,才发现如何看待历史 是很复杂的问题,并非中学课本里的标准答案。
每一种历史解释都是有其意识形态的,如果 不能讲明历史的复杂性,可能坐在课堂里的中学生如果将来没有机会再去读一些历史的书 籍,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必然的,不知道历史总是被无数个偶然的时间、空间、人物,全面 或局部,程序和方向,方式和影响决定着,成为了一种必然,不知道历史选择了一条道路, 另外一条道路便无法分析判断,他们还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殊不知人总 是功过于一身的。
在《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提及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以 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
在第一章节, 唐先生综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 转型。
在此章节中,唐先生带我们回顾了晚清时代的历史事迹,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 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
从唐先生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许多的重要 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著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的一 个总运动。
唐先生把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作了一个深究的对比, 就像文 中提到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各有不同。
例如宗教一项,现在 对中东、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但在我国则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 反挑战的最好课题。
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 特性亦各异其趣。
其实,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 早期探索的开始, 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 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 史的深究以及探索。
从同治元年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之签订, 可算我国现代 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 段, 他表示, 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 动,因为我国经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 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 利炮上的实用科学。
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
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 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
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 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
后来到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 其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 唐先生毅然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 的对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一定 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以及意义。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几十年间的历史,给予我们 一种清晰的历史观, 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虽没有完完整整 地把唐德刚先生的 《晚清七十年》 给看完, 不过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 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 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 记住历 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3】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
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 ,感慨颇 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 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
晚清即为中国社会 的第二次转型时期。
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 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
我想就自己关于辛亥革命的两个疑问谈一谈看法。
(一)辛亥革命是否必然 我从初中接触近代历史以来即形成的历史观认为,晚清至战争的历史,很 大程度是由于清政府的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 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然而晚清七十年的历史, 是否真的可以证明势必革命?是否真的是清政府自己 一手导演了埋葬自己的辛亥革命? 其实,清政府有几次重大的转折机会。
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 有浓厚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 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消灭了。
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 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才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 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
说起来似乎是慈禧翻手为云、覆 手为雨, 扼杀了维新力量。
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 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 擅动保守派大本营, 悲剧一早已然注定;1905年预备立宪, 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
但是 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
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 分子、朝廷内外、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 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 然性从而改变国运民生?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
看上去似乎所有的 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
就晚清的 历史而言, 的确清政府的与昏庸, 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 但满朝文武、 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而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内,在别国新的可以战胜旧的,而中国却一再新的 败落给旧的?是因为在变革时期中整个社会都仍然在旧的惯性中运作而新事物试图 一跃而起取代旧制度。
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的改朝换代妄想,洋务运动是少数执政 精英的科学梦想,戊戌维新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政治幻想。
说到底,当时整个社会都 还是沉睡状态,只有少数精英却清醒着并且在幻想着。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尽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但帝制的结束并未迎来人们心目中 祈盼的安定、 繁荣, 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混战、 夷狄交侵、 兄弟萧蔷。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除对其缅怀、反思外,更有很多现今 值得借鉴的内容。
站在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伟大”的辛亥革命,到底是谁的辛亥革命?对大众 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辛亥革命所提出的的两大目标:“驱除鞑虏、建 立民国”;但其结果却是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什么是“建立民国”呢?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把原本属于君主的权力换成人民 所享有。
这个口号的确诱人,但对于大多数愚昧的普通大众而言,“辛亥革命”又 与我有何相关?相比于“民主、共和、自由、人权”等漂亮的政治口号,一日三餐 倒更能勾起他们的兴趣。
在当时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基础上,妄谈“社会民权化” 无异于于缘木求鱼。
因此革命者希望把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的古 老民族,于极短期内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家形式,只通过“一次革 命”来完成,是异想天开的。
总而言之,百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现世的意义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青年人,坚持理想,增强本领,为民 富国更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4】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是由唐德刚先生所作的一部有关中国自清朝晚期以来的历史事件的书籍,关于唐德刚先生,我自认为是不了解,也的确是没去了解过他以及有关他的作品,只是在搜索有关历史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晚清七十年》这本书,感觉此书对我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应该有挺大的作用,于是便想去了解了解,起码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是好事来的。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似乎是作者也就是唐先生在为我们熟悉的历史教义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简单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其实,历史事实摆在那里,历史观点该是任人评说的,即使不完全对,也有几分对,或是思考问题的新颖角度供他人借鉴。读了史书,才发现如何看待历史是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中学课本里的标准答案。每一种历史解释都是有其意识形态的,如果不能讲明历史的复杂性,可能坐在课堂里的中学生如果将来没有机会再去读一些历史的书籍,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必然的,不知道历史总是被无数个偶然的时间、空间、人物,全面或局部,程序和方向,方式和影响决定着,成为了一种必然,不知道历史选择了一条道路,另外一条道路便无法分析判断,他们还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殊不知人总是功过于一身的。
在《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提及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以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在第一章节,唐先生综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在此章节中,唐先生带我们回顾了晚清时代的历史事迹,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从唐先生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许多的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总运动。唐先生把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作了一个深究的对比,就像文中提到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各有不同。例如宗教一项,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在我国则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好课题。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其实,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开始,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究以及探索。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之签订,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他表示,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后来到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其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毅然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对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以及意义。文章中也提到,他二人虽有缓进激进之不同,其变法改制的基本态度则是一致的。由於清廷的昏庸腐-败,助成了激进派的成功,而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第二阶段。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几十年间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虽没有完完整整地把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给看完,不过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五)
今日始读海外学者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大学者的手笔确实非凡,令我似读每句都需思考,都受启发,读史书很少这样费劲。谈论该书,值得作一篇大文章,现还不是时候,只就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写点文字。
大陆史学界,研究历史,无不表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我所见之只一人公开声明不为,那就是陈寅恪先生。宪法规定信仰自由,如果某人不是共产党员,那也可不信仰马列主义吧。既然不信仰,岂能坚持为学习的指导思想?我认为,无论信仰是什么,研究历史总得讲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既然如此,看来在中国,研究历史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了。
十年前,我读了彭卫先生的《穿越历史的丛林——史学论》,这是我史学理论的启蒙书。在此,我摘引他书中的一段话,也算是我对他的记忆和感激:“我所理解和认同的当代历史学家首先具有自主的人格,他坚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批判精神,拒斥而不是迎合或苟从于任何外在的权威,无论这权威是权势、金钱,还是时俗、传统;同时,他坚定地把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外化为实践的力量,不仅对个人彻底负责,而且有勇气、有气魄承担个人选择所带来的种.种社会责任,即使这种社会责任对个人而言可能孕伏着危险,潜藏着不幸”。
晚清七十年相关文章:
4.李鸿章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