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目标》是一本企业管理小说,其作者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他与科克斯合着《目标》,大胆地藉着小说的手法,说明如何以近乎常识的逻辑推演,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今天小编在这分享《目标》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目标》读后感1
这本书刚开始我以为是一本理论书,因为这本书我是无意中看到借回来的,我当初也不大清楚我为什么要借,后来我想了一下,可能我当初需要寻找我自己的目标吧,我好像一直都没有固定的一个目标,我总是随心而欲,每次都是当发生什时候才想到做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前路是什么,谁也没法给我答案,所以我只能通过书给我答案。 但让我很意外的是,这本书主要是讲企业管理中的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是小说,我比较喜欢看小说,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是讲管理方面的,我也不知为什么,我突然上喜欢管方面的书。或许,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往管理方面走…… 《目标》这本书用洗练的小说笔法,阐述作者独创的“TOC制约法”。通过对工厂实施TOC之后,从危机四伏,到逐步化险为夷,进而否极泰来这一过程引人入胜的叙述,带出许多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则。 身为物理学家与企业管理大师的高德拉特博士,将物理学法则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独创出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并以此写下了一系列企管小说,现已风靡全球。 这本书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中的主人公罗哥——这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明了快捷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 就是因为有了一个目标,才能使罗哥化险为夷,让一切都有方向,虽然危机重重,但他始终不放弃,为了几千名员工,为了自己,找出一条新路来;同时,罗哥面临着另外一道难题,因为罗哥的太太受不了罗哥的不闻不问离家出走,他需要找回他以往的家…… 营救工厂,挽会爱妻,是他的目标,正是因为新颖管理的法,挽救了他的事业;他的执着,挽救了他的家。平时我们或许没留意细节,每件事都是从细节出发,罗哥与儿子玩的火柴游戏,是与生产流程相关;瓶颈问题就是以为发挥作用最大的问题…… 这些或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只要你有略看一下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的含义了……
《目标》读后感2
《目标》是一本企业管理小说,其作者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他与科克斯合着《目标》,大胆地藉着小说的手法,说明如何以近乎常识的逻辑推演,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因为运营管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制造业,因此《目标》为读者设置一个场景,就是一个频临倒闭的制造业的一个工厂。作为工厂厂长的主人公罗哥正在为了工厂的生存而焦头烂额。这个工厂的主要问题出在生产流程上,产品经常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厂,而且有些定单最长的耽误了差不多六个月,工厂的经营每况愈下,上司给罗哥三个月的期限如果工厂不见好转就要关闭工厂。罗哥在这种情况下想起了他的大学物理教授钟纳,于是打电话向教授请教。在钟纳教师的引导下,罗哥终于抛弃过去单纯把降低成本作为工厂经营目标的错误观念,转而把目标转移到盈利上来。之后,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罗哥发现了工厂生产流程中存在的瓶颈,并且找到了解决瓶颈的方法。最后,罗哥挽救了工厂并获得了提拔,并且他原来岌岌可危的家庭生活也获得了新生。 作为一本小说,《目标》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也是相当完整的,主人公的工作和家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两条线索,小说里的许多人物我们也很容易的就能在身边找到原型,因此读起来相当亲切。当然,《目标》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它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管理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不是简单的灌输给读者,而是以主人公罗哥的角度出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相关联的问题,使读者带入其中,与作者互动,有一种自己解决了问题的感觉,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作者的思想。 一是要辨别真正的常识是什么。书中钟纳教授将问题层层分解,最后我们发现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是我们所知道的常识,但是这些常识却被其他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识所掩盖。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非常重要,人们往往从定势思维去看一个问题,习惯于人云亦云,无法看出问题真正的起因。书中打破了人们注重成本和生产效率的旧观念,提倡应该更关注有效产出、存货和营运费用。而现在大多数企业比以前更加关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二是要设定正确的目标。在书中,钟纳向罗哥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厂的目标是什麼?”在书中,工厂的员工很辛苦的工作甚至加班,管理阶层大量的运用正确的企管知识在进行管理,注重提高机器运转率,以大批量生产或采购原料来降低单位成本,节省单位人工成本等等,但是这些看似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正确的做法,却导致了工厂的危机。其原因就在于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错误的,导致了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反而越做越错。当罗哥在钟纳的帮助下找到了工厂真正的目标之后,才使得工厂的经营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是要善于发现并打破系统的瓶颈。系统中的瓶颈决定了系统的可能产量,因此要提高系统的产量必须从瓶颈入手。首先,是找出系统的瓶颈,然后充分利用瓶颈,由非瓶颈配合瓶颈,如果在原有的体系里无法进一步对瓶颈进行利用时,就要打破瓶颈,之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瓶颈,从而实现持续不断地改善。书中举的例子是生产线上的有形的瓶颈,但是其实瓶颈也可能是无形的,例如原有的管理方法、制度、流程或政策等,无形的瓶颈比有形的瓶颈更难以发现,也更需要我们发现。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瓶颈,都是因为长期的习惯惰性形成的,使得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追求变革创新,努力打破一个个的瓶颈。 四是要有整体观念。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通常习惯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一个完整的流程拆分为零散的部分,然后分配人员各自负责一部分。这虽然能够使复杂问题容易处理,但是却使得各部分只关注自己的任务,而不了解这一部分工作对全局的意义所在,有时候局部最优的决策反而会影响整体绩效,导致组织内部的冲突。比如保险公司过于注重推销人员对招揽新客户的考核,导致推销人员不注重维护老客户,造成老客户大量流失,反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 五是要建设优秀的团队。书中的罗哥其实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手下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能帮助他做出正确的决策。起初,工厂的管理层也是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焦头烂额,大部分的会议都只是处理紧急情况。但是,在罗哥做出了新的决策之后,管理团队虽然有一些疑虑,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抵触,而是迅速进行了改革,摆脱了这种情况。之后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各个部门的成员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为工厂改革出谋划策,一旦确定方向,就立即付诸行动,最后,当改革成功之后,他们又能够提出各自的继续巩固和完善系统的方向,并主动要求承担责任。所以,人是最宝贵的资产,一个热爱自己的组织,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团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反观许多公司变革失败,其原因就在于组织内部成员互相推诿牵制,争夺私利,而不是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 六是要做好沟通。要进行变革进必须得到各个利益群体的支持,所以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罗哥为了挽救工厂采取了新的措施,分别争取到了工会、管理人员、上司等的支持,否则他只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扭转局面的。另外,罗哥与妻子茱莉的婚姻危机也是借由沟通而解决的。一开始茱莉抱怨与丈夫聚少离多,后来因为缺少丈夫的关爱而离家出走,直到最后他们加强了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婚姻才得以继续。 我们身边的一些公司确实存在着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组织内对员工的考核过于重视完成工作量,却无法将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员工们工作负荷很大,整天忙于完成工作量,即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和发展的积累,又无法保证工作的质量和良好的客户关系。虽然表面上工作的成果一年比一年大,但是组织真正的目标却没有完成实现,因为组织的瓶颈不在于具体的工作而在于组织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因此组织的决策者应该应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组织目标,改变这种追求单一工作量增长的考核模式,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从而为组织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标》虽然是写给决策者看的,但是一般读者看完仍然会有所收获,因为《目标》里的思想,不只是能用于生产流程,对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同样有着指导意义。现在大家都忙着工作,忙着过日子,有时候往往忘记了生活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目标和工厂不一样,不能只是赚钱,而是要创造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另外,人生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平均分配力量去解决是不行的,而是必须集中力量解决瓶颈问题,如果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影响整个人生进程。解决好人生瓶颈,才能顺利的实现创造美好生活这一人生目标。 当然,《目标》一书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情节简单、假设前提太多(主人公是厂长、产品不愁销售),为了突出问题而有些脱离实际,也没有涉及生产中其他问题(比如创新、人力资源等),一些思想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比如现在企业更加关注的不是资产负债表而是利润和现金流),但是瑕不掩瑜,《目标》仍然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目标》读后感3
小时候,爬上柜子吃上甜甜的糖果是我们的目标;读书时,成绩优异是我们的目标;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是我们的目标…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目标是我们的指南针。对于我们个人,那是我们丰盛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对于企业,目标更为重要,企业目标影响着一切的运作,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而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科克斯所编著的《目标》一书,用幽默的语言,平凡的故事,简单的方法。告诉我们,让我们思索什么是目标,怎样才能达到目标。不仅仅只是针对企业,而且也让我们从中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深刻体验。 小说主人公罗哥是一个美国小镇上的一个快要倒闭的小厂的厂长,为了拯救这个自己工作了近15年的工厂,他心酸至极,即使负载累累,并且只有三个月的挽救机会,他也不愿意就这样放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大学时代的物理学教授鈡纳,钟纳对其进行了一些建议。罗哥的工厂是一个制造型大厂,听了钟纳的建议后,罗哥跟他的手下们思考讨论后,决定先找出制约该产品的关键因素,也就是瓶颈产能,然后挖尽瓶颈的产能,如何能使瓶颈不浪费时间,尽可能地一直进行生产。因为瓶颈的产能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产能,瓶颈浪费了一个小时,也就相当于整个系统浪费了一个小时。接着根据瓶颈来改变其它非瓶颈资源的作业方式了,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瓶颈来展开。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给瓶颈松绑了。最后,罗哥的工厂运行一段时间并取得可观的成绩。虽然后来有新的问题产生,但是罗哥与下属们的共同合作,共同思索,最后将重重困难克服,转亏为盈,最终成为自己的鈡纳。 为什么罗哥能够在钟纳的建议下用如此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将工厂起死回生?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认为这正是高德拉特·科克斯博士想通过这个小说告诉我们的一个管理理论。而这个理论就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TOC是关于企业应作哪些变化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这些变化的理论。具体一些,约束理论是这样一套管理原则──帮助企业找出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实施必要的改变来消除这些障碍。约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与它最薄弱的环节。在论及生产制造企业时,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取得更多的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三条途径: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减少运营费用。而这一个被誉为「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世界各国数以千计的先进企业正成功运用TOC,小至不足五十人的小厂,大至跨国企业。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为何他能发现剖析似乎不同领域的问题,他更多的从一个科研的角度去写一个问题是怎么被层层剥皮,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TOC有一套解决方法都是我们平常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都具有回答TOC问题的能力。TOC的三大问题和五大核心步骤让许多企业从困难中走出。 《目标》颠覆了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指标:存货,产出,生产成本。而是从创造利润的角度重新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方式: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从而衡量生产中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尽量减少存货,降低营运费用,增加有效产出。很多时候问题是内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有很多小问题构成,而这些小问题之间又互相影响:比如依赖关系,先后的因果关系等。 再有,在这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只问问题,不提供答案,要学生自己思考,摸索,假设,以行动印证,最后找出答案。每次罗哥请教钟纳,其实钟纳都是一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他们对企业的很多问题,看法都不同,最后都是鈡纳向罗哥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单其实不容易解答的问题。小说描写罗哥找寻答案的心路历程及其中的种.种曲折、挣扎、实践、求证等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罗哥在陪儿子大卫远足时从贺比中所发现工厂生产问题。 最后是罗哥他能够跟下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挖掘出下属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为厂里做贡献,这点也是非常惊人的。 小说不仅是在给所有的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我们企业的目标该是什么?如何利用TOC?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更深一层,高德拉特博士也在给我们每个人传世着我们人生的目标,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时候,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如一艘没有舵的帆船,人生也会遇到人生中的瓶颈,我们之间也存在着依存关系,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也该积极地解决瓶颈,不放弃,勤思考。发明人生TOC,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目标》是一本企业管理小说,其作者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他与科克斯合着《目标》,大胆地藉着小说的手法,说明如何以近乎常识的逻辑推演,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今天小编在这分享《目标》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目标》读后感1
这本书刚开始我以为是一本理论书,因为这本书我是无意中看到借回来的,我当初也不大清楚我为什么要借,后来我想了一下,可能我当初需要寻找我自己的目标吧,我好像一直都没有固定的一个目标,我总是随心而欲,每次都是当发生什时候才想到做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前路是什么,谁也没法给我答案,所以我只能通过书给我答案。 但让我很意外的是,这本书主要是讲企业管理中的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是小说,我比较喜欢看小说,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是讲管理方面的,我也不知为什么,我突然上喜欢管方面的书。或许,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往管理方面走…… 《目标》这本书用洗练的小说笔法,阐述作者独创的“TOC制约法”。通过对工厂实施TOC之后,从危机四伏,到逐步化险为夷,进而否极泰来这一过程引人入胜的叙述,带出许多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则。 身为物理学家与企业管理大师的高德拉特博士,将物理学法则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独创出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并以此写下了一系列企管小说,现已风靡全球。 这本书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中的主人公罗哥——这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明了快捷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 就是因为有了一个目标,才能使罗哥化险为夷,让一切都有方向,虽然危机重重,但他始终不放弃,为了几千名员工,为了自己,找出一条新路来;同时,罗哥面临着另外一道难题,因为罗哥的太太受不了罗哥的不闻不问离家出走,他需要找回他以往的家…… 营救工厂,挽会爱妻,是他的目标,正是因为新颖管理的法,挽救了他的事业;他的执着,挽救了他的家。平时我们或许没留意细节,每件事都是从细节出发,罗哥与儿子玩的火柴游戏,是与生产流程相关;瓶颈问题就是以为发挥作用最大的问题…… 这些或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只要你有略看一下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的含义了……
《目标》读后感2
《目标》是一本企业管理小说,其作者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他与科克斯合着《目标》,大胆地藉着小说的手法,说明如何以近乎常识的逻辑推演,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因为运营管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制造业,因此《目标》为读者设置一个场景,就是一个频临倒闭的制造业的一个工厂。作为工厂厂长的主人公罗哥正在为了工厂的生存而焦头烂额。这个工厂的主要问题出在生产流程上,产品经常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厂,而且有些定单最长的耽误了差不多六个月,工厂的经营每况愈下,上司给罗哥三个月的期限如果工厂不见好转就要关闭工厂。罗哥在这种情况下想起了他的大学物理教授钟纳,于是打电话向教授请教。在钟纳教师的引导下,罗哥终于抛弃过去单纯把降低成本作为工厂经营目标的错误观念,转而把目标转移到盈利上来。之后,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罗哥发现了工厂生产流程中存在的瓶颈,并且找到了解决瓶颈的方法。最后,罗哥挽救了工厂并获得了提拔,并且他原来岌岌可危的家庭生活也获得了新生。 作为一本小说,《目标》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也是相当完整的,主人公的工作和家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两条线索,小说里的许多人物我们也很容易的就能在身边找到原型,因此读起来相当亲切。当然,《目标》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它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管理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不是简单的灌输给读者,而是以主人公罗哥的角度出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相关联的问题,使读者带入其中,与作者互动,有一种自己解决了问题的感觉,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作者的思想。 一是要辨别真正的常识是什么。书中钟纳教授将问题层层分解,最后我们发现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是我们所知道的常识,但是这些常识却被其他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识所掩盖。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非常重要,人们往往从定势思维去看一个问题,习惯于人云亦云,无法看出问题真正的起因。书中打破了人们注重成本和生产效率的旧观念,提倡应该更关注有效产出、存货和营运费用。而现在大多数企业比以前更加关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二是要设定正确的目标。在书中,钟纳向罗哥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厂的目标是什麼?”在书中,工厂的员工很辛苦的工作甚至加班,管理阶层大量的运用正确的企管知识在进行管理,注重提高机器运转率,以大批量生产或采购原料来降低单位成本,节省单位人工成本等等,但是这些看似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正确的做法,却导致了工厂的危机。其原因就在于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错误的,导致了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反而越做越错。当罗哥在钟纳的帮助下找到了工厂真正的目标之后,才使得工厂的经营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是要善于发现并打破系统的瓶颈。系统中的瓶颈决定了系统的可能产量,因此要提高系统的产量必须从瓶颈入手。首先,是找出系统的瓶颈,然后充分利用瓶颈,由非瓶颈配合瓶颈,如果在原有的体系里无法进一步对瓶颈进行利用时,就要打破瓶颈,之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瓶颈,从而实现持续不断地改善。书中举的例子是生产线上的有形的瓶颈,但是其实瓶颈也可能是无形的,例如原有的管理方法、制度、流程或政策等,无形的瓶颈比有形的瓶颈更难以发现,也更需要我们发现。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瓶颈,都是因为长期的习惯惰性形成的,使得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追求变革创新,努力打破一个个的瓶颈。 四是要有整体观念。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通常习惯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一个完整的流程拆分为零散的部分,然后分配人员各自负责一部分。这虽然能够使复杂问题容易处理,但是却使得各部分只关注自己的任务,而不了解这一部分工作对全局的意义所在,有时候局部最优的决策反而会影响整体绩效,导致组织内部的冲突。比如保险公司过于注重推销人员对招揽新客户的考核,导致推销人员不注重维护老客户,造成老客户大量流失,反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 五是要建设优秀的团队。书中的罗哥其实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手下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能帮助他做出正确的决策。起初,工厂的管理层也是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焦头烂额,大部分的会议都只是处理紧急情况。但是,在罗哥做出了新的决策之后,管理团队虽然有一些疑虑,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抵触,而是迅速进行了改革,摆脱了这种情况。之后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各个部门的成员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为工厂改革出谋划策,一旦确定方向,就立即付诸行动,最后,当改革成功之后,他们又能够提出各自的继续巩固和完善系统的方向,并主动要求承担责任。所以,人是最宝贵的资产,一个热爱自己的组织,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团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反观许多公司变革失败,其原因就在于组织内部成员互相推诿牵制,争夺私利,而不是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 六是要做好沟通。要进行变革进必须得到各个利益群体的支持,所以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罗哥为了挽救工厂采取了新的措施,分别争取到了工会、管理人员、上司等的支持,否则他只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扭转局面的。另外,罗哥与妻子茱莉的婚姻危机也是借由沟通而解决的。一开始茱莉抱怨与丈夫聚少离多,后来因为缺少丈夫的关爱而离家出走,直到最后他们加强了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婚姻才得以继续。 我们身边的一些公司确实存在着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组织内对员工的考核过于重视完成工作量,却无法将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员工们工作负荷很大,整天忙于完成工作量,即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和发展的积累,又无法保证工作的质量和良好的客户关系。虽然表面上工作的成果一年比一年大,但是组织真正的目标却没有完成实现,因为组织的瓶颈不在于具体的工作而在于组织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因此组织的决策者应该应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组织目标,改变这种追求单一工作量增长的考核模式,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从而为组织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标》虽然是写给决策者看的,但是一般读者看完仍然会有所收获,因为《目标》里的思想,不只是能用于生产流程,对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同样有着指导意义。现在大家都忙着工作,忙着过日子,有时候往往忘记了生活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目标和工厂不一样,不能只是赚钱,而是要创造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另外,人生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平均分配力量去解决是不行的,而是必须集中力量解决瓶颈问题,如果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影响整个人生进程。解决好人生瓶颈,才能顺利的实现创造美好生活这一人生目标。 当然,《目标》一书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情节简单、假设前提太多(主人公是厂长、产品不愁销售),为了突出问题而有些脱离实际,也没有涉及生产中其他问题(比如创新、人力资源等),一些思想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比如现在企业更加关注的不是资产负债表而是利润和现金流),但是瑕不掩瑜,《目标》仍然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目标》读后感3
小时候,爬上柜子吃上甜甜的糖果是我们的目标;读书时,成绩优异是我们的目标;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是我们的目标…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目标是我们的指南针。对于我们个人,那是我们丰盛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对于企业,目标更为重要,企业目标影响着一切的运作,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而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科克斯所编著的《目标》一书,用幽默的语言,平凡的故事,简单的方法。告诉我们,让我们思索什么是目标,怎样才能达到目标。不仅仅只是针对企业,而且也让我们从中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深刻体验。 小说主人公罗哥是一个美国小镇上的一个快要倒闭的小厂的厂长,为了拯救这个自己工作了近15年的工厂,他心酸至极,即使负载累累,并且只有三个月的挽救机会,他也不愿意就这样放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大学时代的物理学教授鈡纳,钟纳对其进行了一些建议。罗哥的工厂是一个制造型大厂,听了钟纳的建议后,罗哥跟他的手下们思考讨论后,决定先找出制约该产品的关键因素,也就是瓶颈产能,然后挖尽瓶颈的产能,如何能使瓶颈不浪费时间,尽可能地一直进行生产。因为瓶颈的产能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产能,瓶颈浪费了一个小时,也就相当于整个系统浪费了一个小时。接着根据瓶颈来改变其它非瓶颈资源的作业方式了,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瓶颈来展开。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给瓶颈松绑了。最后,罗哥的工厂运行一段时间并取得可观的成绩。虽然后来有新的问题产生,但是罗哥与下属们的共同合作,共同思索,最后将重重困难克服,转亏为盈,最终成为自己的鈡纳。 为什么罗哥能够在钟纳的建议下用如此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将工厂起死回生?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认为这正是高德拉特·科克斯博士想通过这个小说告诉我们的一个管理理论。而这个理论就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TOC是关于企业应作哪些变化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这些变化的理论。具体一些,约束理论是这样一套管理原则──帮助企业找出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实施必要的改变来消除这些障碍。约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与它最薄弱的环节。在论及生产制造企业时,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取得更多的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三条途径: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减少运营费用。而这一个被誉为「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世界各国数以千计的先进企业正成功运用TOC,小至不足五十人的小厂,大至跨国企业。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为何他能发现剖析似乎不同领域的问题,他更多的从一个科研的角度去写一个问题是怎么被层层剥皮,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TOC有一套解决方法都是我们平常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都具有回答TOC问题的能力。TOC的三大问题和五大核心步骤让许多企业从困难中走出。 《目标》颠覆了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指标:存货,产出,生产成本。而是从创造利润的角度重新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方式: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从而衡量生产中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尽量减少存货,降低营运费用,增加有效产出。很多时候问题是内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有很多小问题构成,而这些小问题之间又互相影响:比如依赖关系,先后的因果关系等。 再有,在这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只问问题,不提供答案,要学生自己思考,摸索,假设,以行动印证,最后找出答案。每次罗哥请教钟纳,其实钟纳都是一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他们对企业的很多问题,看法都不同,最后都是鈡纳向罗哥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单其实不容易解答的问题。小说描写罗哥找寻答案的心路历程及其中的种.种曲折、挣扎、实践、求证等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罗哥在陪儿子大卫远足时从贺比中所发现工厂生产问题。 最后是罗哥他能够跟下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挖掘出下属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为厂里做贡献,这点也是非常惊人的。 小说不仅是在给所有的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我们企业的目标该是什么?如何利用TOC?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更深一层,高德拉特博士也在给我们每个人传世着我们人生的目标,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时候,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如一艘没有舵的帆船,人生也会遇到人生中的瓶颈,我们之间也存在着依存关系,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也该积极地解决瓶颈,不放弃,勤思考。发明人生TOC,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目标》读后感4
昨天读了物理学家高德拉特的小说《目标》,这本讲述了一个美国工厂厂长在三个月时间里扭转工厂被关闭的命运,把长期延迟交货、库存积压、市场被抢的糟糕状况,改变为按时出货、重夺市场的很有竞争力的状态。神奇之处在于工厂还是那个工厂,工厂里的人也没有变化,只是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纠正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故事的背景是在八十年代,当时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日本企业不断获得市场份额,而美国企业则节节败退,很多制造企业关门倒闭。这篇故事则偿试探究是否有办法挽救这些曾经辉煌的美国制造企业,故事给人们揭示了一条在现有基础上,稍做转变就可以取得巨大改善的道路。 书中的主角一开始遇到工厂一系列难题,并被告之,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如不能改善,工厂会被关闭。在反复思考对策时,他接到一位物理学家的提示:工厂的目标是什么?经过反复思考他得出了,工厂的目标不是生产产品、各种汇报材料,而是“赚钱”。于是,后面的行动就豁然开朗了,哪些环节是促进赚钱这个目标,哪些环节不能促进这个目标。这本书其实主要是讲如何找到现有工作流中的制约环节,改善制约环节就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如果不能明确工作的根本目标与意义,书中介绍的方法论就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结合自己的实际,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又如何能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又如何改善现状? 如果工厂或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的根本目标是“赚钱”,那么个人呢?个人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了生存,大多数人必须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个人的目标就是工作、赚钱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加班、赚更多的钱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人真的喜欢自己加班。人们其实喜欢工作尽可能少,而挣尽可能多的钱。换句话说,人们其实希望高效的工作,然后去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情,比如旅行,比如看电影,比如陪家人....于是,财富自由成为一些人的目标。就是停下手里的工作,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暂时加班、996,也许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加班不能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否则没达到财富自由、或刚达到财富自由就挂了,这也是与目标背道而驰的。总之,明确了个人目标,再衡量与取舍个人的行为时,就会清晰,更容易了。
《目标》读后感5
去年我读过的一本书《目标》,书里所记述的理论和精髓思想至今仍使我印象深刻,对我现阶段有着很大的帮助,阅读之后结合自己读后的感悟,得到了以下三点体会: 书中的主人公罗哥前期似乎是在进行“改善行动”——购买机器人,这似乎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多赢利,购买机器人并不能帮助企业多赢利,这样的行动也只能定义为改变,而不等于改善。反思我们的企业,大到决策,小到决定,是否有偏离目标、故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时候? 小目标是否围绕大方向,决策是否围绕战略,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是如此。否则,企业似乎总在变革、我们似乎总在创新,但效果却甚微。只有聚焦目标,才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改善。那么如何聚焦目标呢?只有认清目标,才能聚焦目标;而只有理清现状,才能认清目标。 这本书中提出了聚焦思维的聚焦五步骤,这也是TOC思考程序的精髓。我的理解是,聚焦思维就是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但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即在思维具有高度和广度的前提下,俯瞰现状,发现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案。 在生产系统内部,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工序;在企业的整个系统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中心;在整个价值链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市场。因此聚焦思维的第一步骤,聚焦于限制资源(或称为瓶颈、问题),是理清现状的关键。而能否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跳出问题看问题,从整体的、系统的链条中权衡问题的轻重、缓急、对系统限制的程度。” 正如高德拉特所说的“我们只需要看清现实,然后很有逻辑而且精确地评估一下见到的现状就好了。” 任何企业系统内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顺着因果关系就能找到导致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因此改善是聚焦于核心问题的。在聚焦五步骤里的第二步至第四步(挖尽瓶颈、迁就瓶颈、打破瓶颈)强调了改善的目标是围绕已经识别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比较难做到的是聚焦思维的第五步,强调了改善的另一层境界是持续改善。我的理解是,对组织来说,问题永远只解决了一半,除非持续改善。解决了一个问题容易,难的是有始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即持续改善的心态。 当企业萌生改变的愿望或渴望时,正如书中所说,“主要都是在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才会放手去实施。首先,有真正的压力必须改善。第二个条件是他们很明确地看到,在现有思维模式中是找不到解的决方案,也就是说,所有其他办法他们已经都试过了。第三个条件是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们踏出第一步。这种东西可能是一本工具书,也可能是一个课程,或者是一个顾问。 但是,当燃眉之急的问题解决之后,当初救火的痛或被火烧的痛会渐渐忘掉,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惰性,而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自然组织中也会存在惰性。等到新的问题又迫在眉睫,又再意识到改善的迫切性。如此,改善总是陷于被动的、救火式的恶性循环。 《目标》一书的精髓远不止于此,相信不同经历的读者阅读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 正如高德拉特所一直倡导的常识管理,也许书中所介绍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只是被梳理一下,深化一下,再塞回我们脑子里,期望我们引起注意,引以为用,让它们在生活、工作和管理中产生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好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转化为生产力。4
昨天读了物理学家高德拉特的小说《目标》,这本讲述了一个美国工厂厂长在三个月时间里扭转工厂被关闭的命运,把长期延迟交货、库存积压、市场被抢的糟糕状况,改变为按时出货、重夺市场的很有竞争力的状态。神奇之处在于工厂还是那个工厂,工厂里的人也没有变化,只是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纠正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故事的背景是在八十年代,当时日本企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日本企业不断获得市场份额,而美国企业则节节败退,很多制造企业关门倒闭。这篇故事则偿试探究是否有办法挽救这些曾经辉煌的美国制造企业,故事给人们揭示了一条在现有基础上,稍做转变就可以取得巨大改善的道路。 书中的主角一开始遇到工厂一系列难题,并被告之,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如不能改善,工厂会被关闭。在反复思考对策时,他接到一位物理学家的提示:工厂的目标是什么?经过反复思考他得出了,工厂的目标不是生产产品、各种汇报材料,而是“赚钱”。于是,后面的行动就豁然开朗了,哪些环节是促进赚钱这个目标,哪些环节不能促进这个目标。这本书其实主要是讲如何找到现有工作流中的制约环节,改善制约环节就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如果不能明确工作的根本目标与意义,书中介绍的方法论就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结合自己的实际,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又如何能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又如何改善现状? 如果工厂或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的根本目标是“赚钱”,那么个人呢?个人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了生存,大多数人必须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个人的目标就是工作、赚钱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加班、赚更多的钱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人真的喜欢自己加班。人们其实喜欢工作尽可能少,而挣尽可能多的钱。换句话说,人们其实希望高效的工作,然后去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情,比如旅行,比如看电影,比如陪家人....于是,财富自由成为一些人的目标。就是停下手里的工作,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暂时加班、996,也许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加班不能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否则没达到财富自由、或刚达到财富自由就挂了,这也是与目标背道而驰的。总之,明确了个人目标,再衡量与取舍个人的行为时,就会清晰,更容易了。
《目标》读后感5
去年我读过的一本书《目标》,书里所记述的理论和精髓思想至今仍使我印象深刻,对我现阶段有着很大的帮助,阅读之后结合自己读后的感悟,得到了以下三点体会: 书中的主人公罗哥前期似乎是在进行“改善行动”——购买机器人,这似乎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多赢利,购买机器人并不能帮助企业多赢利,这样的行动也只能定义为改变,而不等于改善。反思我们的企业,大到决策,小到决定,是否有偏离目标、故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时候? 小目标是否围绕大方向,决策是否围绕战略,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是如此。否则,企业似乎总在变革、我们似乎总在创新,但效果却甚微。只有聚焦目标,才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改善。那么如何聚焦目标呢?只有认清目标,才能聚焦目标;而只有理清现状,才能认清目标。 这本书中提出了聚焦思维的聚焦五步骤,这也是TOC思考程序的精髓。我的理解是,聚焦思维就是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但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即在思维具有高度和广度的前提下,俯瞰现状,发现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案。 在生产系统内部,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工序;在企业的整个系统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中心;在整个价值链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市场。因此聚焦思维的第一步骤,聚焦于限制资源(或称为瓶颈、问题),是理清现状的关键。而能否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跳出问题看问题,从整体的、系统的链条中权衡问题的轻重、缓急、对系统限制的程度。” 正如高德拉特所说的“我们只需要看清现实,然后很有逻辑而且精确地评估一下见到的现状就好了。” 任何企业系统内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顺着因果关系就能找到导致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因此改善是聚焦于核心问题的。在聚焦五步骤里的第二步至第四步(挖尽瓶颈、迁就瓶颈、打破瓶颈)强调了改善的目标是围绕已经识别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比较难做到的是聚焦思维的第五步,强调了改善的另一层境界是持续改善。我的理解是,对组织来说,问题永远只解决了一半,除非持续改善。解决了一个问题容易,难的是有始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即持续改善的心态。 当企业萌生改变的愿望或渴望时,正如书中所说,“主要都是在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才会放手去实施。首先,有真正的压力必须改善。第二个条件是他们很明确地看到,在现有思维模式中是找不到解的决方案,也就是说,所有其他办法他们已经都试过了。第三个条件是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们踏出第一步。这种东西可能是一本工具书,也可能是一个课程,或者是一个顾问。 但是,当燃眉之急的问题解决之后,当初救火的痛或被火烧的痛会渐渐忘掉,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惰性,而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自然组织中也会存在惰性。等到新的问题又迫在眉睫,又再意识到改善的迫切性。如此,改善总是陷于被动的、救火式的恶性循环。 《目标》一书的精髓远不止于此,相信不同经历的读者阅读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 正如高德拉特所一直倡导的常识管理,也许书中所介绍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只是被梳理一下,深化一下,再塞回我们脑子里,期望我们引起注意,引以为用,让它们在生活、工作和管理中产生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好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