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孝经》有感范文

若水分享 1147

  孝,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数千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美德。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读孝经有感5篇,欢迎阅读!

  读孝经有感(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经父母,应该有两个方面:精神上与物质上。在物质方面,应是等到我们成年后,工作时,给予他们物质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会比物质上的更重要。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能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会是为我们的前程而着想。当我们与父母有相反意见的时候,也应该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不让我们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相信,父母会乐于倾听我们的想法,尊重我们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除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尊敬老师。我们不能随意顶撞老师,认真听取老师对于我们的学习上的建议。上课时认真听讲,思维活跃。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读孝经有感(2)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读孝经有感(3)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读孝经有感(4)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千秋万代,流传至今。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可见,孝在中国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说中有一则关于“孝感动天”的故事,是说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虽为传说,却实实在在说明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所在。在中华文明还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已经将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之中。可见,孝在中国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说中有一则关于 “孝感动天”的故事,是说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虽为传说,却实实在在说明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所在。在中华文明还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已经将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之中。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 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当我们面对清晨早升的太阳时,我们是否会想起,不知多久以前,我们的父母,在同样的红霞中,给怀中酣睡的我们,留在额间的那一吻。

  《孝经》读后感(5)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习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平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7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