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阅读《拉贝日记》最新读后感读书笔记范文5篇
《拉贝日记》的作者是德国人约翰·拉贝,该书是作者的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今年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对《拉贝日记》的阅读能让人体悟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不易,以及在黑暗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拉贝日记》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拉贝日记》读后感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身边,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吗?难到他不思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吗?为什么他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偏偏要留在异国呢?这样的回想,勾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令人捶胸顿足的岁月,而他就是被人称为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的活菩萨------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先生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来到中国经商。
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拉贝先生的子女及外孙子女均出生在中国,并且扎根于中国,我认为能让他们留在中国出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民族道德观深深地吸引了拉贝先生,还有源自他身上对中国,世界乃至宇宙苍生的无限感怀与侠骨柔肠。让他无所顾忌的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南京。 这个曾经再1937年至1938年发生过灾难的地方。 在这个时期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约翰先生的《拉贝日记》是对日军暴行的描写,也是对日军残酷暴行的无情揭露,该影片以约翰拉贝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毫无人性的灭绝残杀。 虽然面对的是无情的绝杀,但是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拉贝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
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中国有句谚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贝先生就连二十万人的生命,是当之无愧的活菩萨。 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约翰拉贝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 他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麻,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是怎样的!
2019《拉贝日记》阅读有感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2019《拉贝日记》阅读心得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来源:文秘114 https://www.91wenmi.com)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了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2019《拉贝日记》阅读体会
尽管我心深处有一些民族仇恨的情绪,但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的立意,让我感动,让我尊重!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珍贵的东西,我称它为主题,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我觉得《拉贝日记》是成功的,虽然也许它的立意不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也永远不会老旧,就像经典老歌,什么时候听都感觉有暖暖的东西在心底流淌。
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巨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或者说简单一点,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如果说纪录片《南京》是对事实的一种真实记录,那么《拉贝日记》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真实剖析,在那场最残忍的浩劫背景下。我不想多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发指罪行,历史的确不应该遗忘,但记住仇人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记住了恩人——那些拯救了南京25万难民和士兵的恩人?试问当代12亿中国人,80万南京人,有多少人知道恩人的名字和恩人当年的所为?恩与仇相比,我们更应该铭刻什么,弘扬什么? 再回到电影本身,来看《拉贝日记》里一些精彩的点: 罗伯特威尔逊,内科医生,他痛恨“纳粹党员”,心直口快地公开表示对拉贝的不满,但当拉贝用行动一力承担起了拯救工作之后,他与拉贝站在了同一战壕,共同担当。这里有两个场景很有意思,一是女教师挽留拉贝留下时他对拉贝的冷嘲热讽,一是他与拉贝在巨大压力下一起喝酒弹琴,两个细节两种风格,把巨大战争阴影下的两位大慈善家的形象刻画的鲜明而有味道。
瓦莱莉?杜普雷,金陵女子学校的老师,敢爱敢恨,正气凛然,当她得知拉贝夫妇要背弃他们的拯救离开南京,她气得诅咒“船沉掉”;她敢于冒大不韪在自己的学校收留800多名中国士兵,并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她甚至纵容了女学生夜里离开学校给弟弟送饭……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认为她的做法挺不理智的,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可是反思回来,如果她够理智,如果她怕麻烦,如果她畏惧杀身之祸,她为什么不离开,她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建立那个被恐怖包围的安全区?拥有伟大的仁慈之心和敢于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性格,她所有的做法都变得不难理解,而且值得仰望! 电影对于一号人物拉贝的刻画更有许多精彩细腻的点,比如他把难民们藏在德国国旗之下,比如他与妻子感情笃深的相处场景,比如他决定独自留在南京拯救中国难民后提着一只鸟笼送走妻子的情景,比如他将自家全部存款5万美元以匿名的形式捐助给中国难民,还亲自给难民们发钱,比如他关键时候带领那些国际慈善人士堵在了日本人对着中国难民的枪炮之前,比如他在国际媒体抵达南京之时安排好的警报等等,拉贝的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怎能不佩服,怎能不感动? 再说说《拉贝日记》里的线:电影的主线就是慈善家们建立安全区,然后想方设法地保护安全区,跟敌人斗智斗勇。铺线则是日本朝香宫鸠彦亲王为首的侵略者极尽所能的对中国人屠杀,对安全区破坏,两条线交织紧密,又相铺相成,同时线上的每个点也都清晰连贯,最后戏剧化的结尾是屠杀者们接管了安全区,两条线自然合一,电影结束。 两条线的交织与对立,直到最后重合,酣畅流离地构成了电影完整的面。看到结尾再回顾整场电影,历史仍是历史,但留在心里的情绪,已不仅仅是刻骨的仇恨,因为善的存在,因为大爱在心底闪光。
看完电影已经10天了,总觉得心底有些东西挥之不去,所以动笔。又由于天性的懒惰,许多的细节都没有写出来,只是,为了记录一些情绪,更重要的,是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致礼及那些伟大人物的致敬!
2019《拉贝日记》阅读感想
影片以时间正序的方式展开,这符合日记形式的故事逻辑,本来无可厚非,可导演偏偏在2个小时的影片之内揉捏太多的人物,结果对拉贝的人物表现有所欠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来烘托拉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实在是在性格张力与矛盾冲突性上缺乏一种绞力,平淡无奇,因此即没有刻画出拉贝伟大救赎者的形象,还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一部变相的历史记录片。拜托,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历史真相之外,还需要看到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心理斗争极其变化,二是外部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个东方辛德勒这样的救赎者,就应该深度刻画战争事件的残酷性,受难民族遭受屠杀的恐惧性,以及敌人心理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立体的勾勒出救赎者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拔高整体形象。也会让观众更加的感动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里所有的桥段都如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根本么有让我感到战争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因此拉贝的做法也么有深深的打动我。
而且我觉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白痴的桥段,让人苦笑不得,有好几次让我快进的冲动。首先是拉贝用德国纳粹党党旗拯救厂区工人的那一幕,当飞机飞走后,所有人群的欢呼雀跃,突然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怎么那些人都感觉不到一丝战争的阴影?还有在安全区内的女子学校,学生竟然还在正常上课,并且下课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他们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着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途还跑出个叫琅书的女子,我看就是编辑安排的花瓶一个,除了养眼之外,真是一败涂地,难不成导演想搞一出战争期间的旷世悲凉的跨国爱情故事不可?看到这里真不明白导演你想要烘托什么?还有更傻的在后面,我一直不明白琅书既然在安全区内,为什么不能够安排她弟弟进来?非得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出安全区去送吃的?难道就是为了后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乔装成日本军官一本正经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最危险的人身边经过,起先我还以为会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结果没有任何防备和办法的冲过日本人把守的关卡,还把危险带进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个叫琅书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带给同寝室的同伴?其实明明可以选择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时候再进安全区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实在缺乏描绘,其实导演你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人民的观赏承受度,反而让我觉得即没有展现拉贝这个救赎者的形象,还让我觉得这里面有种讨好政治边缘的嫌疑。有一个司机张被砍头的桥段,其实也很傻。张与一个日本军官发生口角之后就被砍头了,没有详细的铺垫与陈述,缺乏对日本军人对待普通中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残酷性,而只是让观众接收了一个结果,完全不过瘾。还有就是这之后拉贝挑选20个战俘当作补偿的那一段,那个假装自己会懂德语的青年出列之后,竟然没有被日本人枪毙或者砍头,真是让我觉得这对日本人是一种虚伪,本来完全可以把这为青年拉出去,然后大刀砍下,这不人家日本人刚好在进行看人头竞赛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表现出一种仁慈了?真是虚伪。
还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复杂,越体现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正邪的差别以及角色的力度,于是导演也安排了类似《辛德勒名单》里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军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挣扎不够强烈,表现的不够丰富,应该再加入一些日本军队内部对少佐的猜疑和惩罚,这样,人性才会得以共鸣和张扬。
这电影纯粹就是一部商业娱乐片,还打着以国际眼光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其实,我就觉得你很扯,拍不出好电影还偏用“国际眼光”来糊弄中国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国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