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蛋鬼日记》读后感800字范文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捣蛋鬼日记,有没有写过关于捣蛋鬼日记的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借鉴。
读了《捣蛋鬼日记》有感范文一
最近我看了《捣蛋鬼日记》,这是一本很有趣的日记,让人非常的愉悦。
看《捣蛋鬼日记》,总让人忍俊不禁。加尼诺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很多快乐,所以我们大多喜欢为加尼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
比如加尼诺在姐夫那里,对大人有好处的过错会被原谅,对大人有损害的过错便会受到责罚;比如加尼诺不过是反对暴君似的校长,揭露学校不可告人的“瘦肉汤”黑幕;比如加尼诺不过对姑妈说了姐姐们的实话,加尼诺不过公开了姐姐嘲笑小伙子们的秘密;加尼诺不过把大人想掩饰的东西毫无顾忌地拿出来展示,让大人们出出丑……加尼诺的故事,总是以喜悦的奇思妙想开头,以受到惩罚委屈哭泣结尾。我们于是同情加尼诺,于是我们为加尼诺鸣不平。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设身处地,加尼诺这个“捣蛋鬼”,遇见的那个“倒霉鬼”是你,你能受得了?
你也许会原谅一个小孩子放走了你的价值不菲的爱鸟,但你可能会原谅小孩子水漫金山泡坏家具和地板吗?你可以原谅一个孩子,在你结婚时,突然间点燃拴在自己屁股后面的鞭炮以示庆贺,但你能原谅结婚时,某个孩子藏的鞭炮,炸坏壁炉,吓晕保姆吗?你也许很喜欢小孩子在家里模仿钓鱼,可是你喜欢他用鱼钩钩掉客人的牙齿吗?你也许会原谅一个孩子为了玩魔术,砸坏妈妈的金表,但是你能容忍一个孩子玩魔术差点射瞎客人的眼睛吗?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个受害者,你能一直保持心平气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成人的过程,也是学习规则的过程,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自己追求绝对的自由,一定会以侵犯别人的自由权益为前提,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别人也要维护自己的自由……
如果你能改变现实,那你就去摆平它;如果你不能改变现实,那你就去顺应它。所以生活在现实中,先试着改变自己。稳重,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脱去纯真的稚气,意味着走向成熟。人不应该只自私地考虑自己的权利,而不去考虑每个人都有的责任和义务。人们行使天真权利的前提是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一些伤害别人的想象力,放弃一些会伤害别人的行动。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适当的文化修养,适当的约束自己,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否则,会失之于粗野。
说白了,孩子的成长,要懂点规矩,要守点儿规矩。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循规蹈矩,但是也不是无法无天。率真的天性和适当的文化修养相结合,方能成为谦谦君子,方能成就有用的人才。
想想吧,如果捣蛋鬼作弄的对象,也就是说“受害者”一直是你,我想,你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
读了《捣蛋鬼日记》有感范文二
不久前由于某种原因,读了《捣蛋日记》,大致了解了它的意图,可是作者可能要失望了,虽然他的呼吁在许多西方国家已起了巨大作用,但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呼吁在儿童最多的国家——中国却显得苍白无力。
在中国,从古至今,“学而仕则优”的观念就狠狠地烙在人们心中,我们可以把“仕”作为“功利”或“金钱”来理解。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可能从三岁开始就被灌入一种思想:要好好上学,将来才能挣更多的钱。不仅父母这样,老师也是这样,理由冠冕堂堂:为了我们好。他们不是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而是对我们的想法置之不理,只是一厢情愿地为我们设计人生之路。于是一味地威逼压迫,比起加尼诺的家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如一张白纸,这张纸的主要绘画者应该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长、学校和社会。这张纸本应该慢慢地涂,它应像中国画一样,既要有色彩,又要有留白,有留白才有想象,没有想象的孩子不是孩子,是猴子,只会模仿人的行为。可是仿佛全社会都在竭尽全力地在所谓的“前途之光”的指引下,给孩子做“变种手术”——将孩子变为猴子。而脱去前途的外衣,却发现那里面全是功名利禄!
一位日本妈妈看到自己女儿在中国上学的经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人太急了。是啊,急功近利是中国多数人的劣根,自己的孩子最好是还没上学就获奖无数,什么想象力丰富啊,兴趣广泛啊,成绩不好就是不行。我们孩子们也很无奈,我们和加尼诺同病相连,并且我们更难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和纯洁的情感,我们的“想象力”将用到勾心斗角中,“社会这么乱,装纯给谁看”似乎成了无声而有力的口号。所以社会很累,老师很累,我们也很累。何必呢?
很荣幸,我一不小心成了万巴先生在中国的代言人之一。正如万巴先生所想,对孩子不能压迫,只能引导,给予自由并非放纵,每个孩子在好的教育环境下都是人才。
其实,国家对我们也做了一些事情,一直都在强调禁止体罚,禁止补课,给学生减负等等,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和爸妈总能想方设法,变本加厉地“关心”我们!
有朋友对我说:“难道大人们就没有童年?他们小时候被逼的时候就不难受?”我想,这个问题类似于我国古代女性的缠脚问题,她们小时候视缠足为酷刑,可她们长大后结婚生子,还总嚷嚷着要给自己的女儿缠足。这就是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想今天的人们和古代的妇女们的心态是一样的。
我该住嘴了,我差点忘了我写的题目,这样的呼吁在中国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万巴先生,对不起了。但我还是忍不住写了这篇文章呼吁: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自由健康的发展吧!
读了《捣蛋鬼日记》有感范文三
在《捣蛋鬼日记》中,捣蛋鬼加尼诺闯祸之后,总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为无意向罗西小姐透露了姐姐露伊莎有胭脂盒子的信息,姐姐受到罗西小姐的嘲讽而恼羞成怒,“她发火了,打了我一个嘴巴子”。 接着加尼诺在日记中写道:“姐姐们以为,男孩子的脸生来就是让人扇耳光的……但她们不知道,当她们这样做时,阴暗和报复的想法就在男孩子们的头脑中产生了。”
在姐姐的婚礼上,他把鞭炮绑在了科拉尔托的扣眼上,吓坏了姐夫和姐姐,“爸爸把我关在这里,大骂了我一顿,还踢了我几脚。他踢得这么重,以至我的屁股又疼得只能用半个屁股坐着,而且五分钟后就得换另半个……大人就是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男孩子的”。
因为把梅罗贝夫人的女儿扔在森林里,被父亲罚关禁闭;为了惩罚我用假人吓维基妮娅、骂“肌肉”老师等恶作剧,罚我连吃六天的面条汤,除了面条汤外什么都不给吃;因为砸坏妈妈的金表,又被爸爸打屁股;因为放水泡坏玛蒂苔夫人的地毯,“我感到后脑勺上挨了一巴掌”;最后爸爸对他几乎完全失望,干脆把他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在学校里“闯了祸”,又被遣送回家,接他的爸爸一路上连一句话也没有对他讲,爸爸终于完全失望了……
大人们的逻辑,就如加尼诺说的:“孩子应该尊重大人,而大人却没有义务尊重孩子。”其实,对孩子保持尊重,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人们对待孩子的的错误,是否要分清孩子的动机和危害的程度大小呢?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所有无心的过错,都应该给予原谅;即使有意的过错,大人也应该以讲道理谈心为主。因为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孩子破罐子破摔,到那时候,神仙都没办法,神仙都救不了了。
记得有一位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被告知孩子的贪玩调皮和坏成绩,可以想象,她的心里肯定相当的难受和窝火。可是,回到家里,她告诉孩子:“老师说你很聪明,将来大有可为。”她的孩子得到的不是责骂,而是表扬,她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后来,那孩子果然像变了一个人。
还有一个故事,老师明明知道某个同学的成绩异常,那位同学的水平,根本考不了年级第一。但是,老师以假当真,对这位同学赞赏有加。这位同学为了谎言不被揭穿,只有加倍努力,最后居然用假第一,换回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第一。
有时候看外国电影,大人们对一个小男孩的称呼,居然是“先生”。
尊重孩子的结果,换来孩子的进步;尊重孩子的结果,是孩子健康成长;尊重孩子的结果,是孩子坚守高尚;尊重孩子的结果,是孩子的人格健全……
或者,既然你的打骂斥责没有效果,干嘛不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呢?从尊重孩子做起,怎么样?
读了《捣蛋鬼日记》有感范文四
“我爱上学,就像鸟儿爱着雨,不管多累,老师严厉,我也绝不会放弃……”歌曲唱得多好,可我们学生又有几个是真的心甘情愿去上学呢?我们只是每天重复一件事情,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童年该有的乐趣。
中国的小学生在奥数等一些难题领域远远超过外国同龄学生,但在想象力方面却又远远不及,是什么扼杀了中国小学生的想象力?
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考好大学。”这样便开始了我们艰难的考学征途。每天都是以学习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为乐趣,几乎完全忽视了本该玩耍的时间。我们失去了孩子原本应该拥有的玩心、童心,无法像意大利著名作家万巴笔下的“捣蛋鬼”加尼诺那样充满想象力,每天都能闯一堆“祸”——但这对加尼诺来说却是无比快乐的。他从不让大人们左右自己的想法,他根据自己的心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他的童年总是充满欢乐和美好的回忆。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记得最清的居然是立志考清华大学。我记得幼时听到妈妈告诉我清华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我便嚷着长大要上清华,妈妈便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炫耀。我便为自己这句话感到高兴,因为我觉得这句话让妈妈为我自豪。现在想想却觉得有点儿好笑,这是多么功利的一句话,却出自一个幼儿园小孩子之口。
“父母和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我们很小似乎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义。
这句话看似荒谬,却是中国孩子们一直奉行的“真理”,我们总习惯于把父母和老师的话奉以为“真理”。有一次我无意中看见我弟弟写错了一个句子,便告知他错的原因。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说:“老师说是这样写的,所以我是对的。”后来无论我怎么说,他都不肯相信,好像老师说的就是圣旨,不可以更改。孩子们完全抛弃了思考,认为只有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才是对的,即使随着知识的增长明白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道理,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于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万巴笔下的加尼诺倔强活泼,他并不认为大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他只相信事实,敢于向大人的“权威”发出挑战,加尼诺甚至在面对大人的伪善、言行不一时,总是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的丑恶暴露无遗。
加尼诺的乐趣在于勇于探索。我们也应该和加尼诺一样勇于探索,让自己的童年富有想象与欢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让自己的童年丰富多彩。
读了《捣蛋鬼日记》有感范文五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捣蛋鬼日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露易基·贝台利。作者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一位九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人们称他为捣蛋鬼加尼诺。
《捣蛋鬼日记》在作序上就很花心思,设计成写给孩子和写给大人两部分序言。不一样的字体,不一样的内容却表达了一样的意思——尊重、理解孩子。大人们一概而论将调皮的孩子称为“捣蛋鬼”,难道所有的孩子都是为了给大人制造麻烦,为了让自己挨受到棍棒才“捣蛋”的吗?
似乎每个孩子在孩童时代都曾捣蛋过,而大部分的男孩子都受到过棍棒的谴责,其中大部分的孩子在受到棍棒谴责后还是会重犯“捣蛋”。加尼诺就是这样一个从棍棒中走来的孩子。加尼诺性别:男;生日1897年9月20日(日记的第一天正好是加尼诺的生日)。他刻意把自己的生日写在日历上,来提醒大人们不要忘记送自己礼物。这一天真的做法铺展开加尼诺的日记历程。(孩子有他的烦恼,有他的心声,我们是否都能静下来听听他的叙述。)
在序言后面整理出了他在日记中的一些语录:
——真的,我没有一丝恶意,如果在场的大人勇敢一些的话,就会以一场大笑来结束。遗憾的是,孩子良好的愿望从来就没被承认过。
——他们一唱一和,意思是:孩子应该尊重大人,而大人却没有义务尊重孩子……
这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没有倾诉对象,没有理解孩子的长者,所以日记成了他唯一信任的朋友,唯一忠实的听众。原本意愿中的事情,为什么每次都会搞砸呢?把农场改造成动物园,这是多么奇特的主意。将猪装扮成鳄鱼,把孩子吊到树上当猴子,用油漆将驴涂成斑马,这的确荒诞但也折射出了孩子的愿望。这些其实都是加尼诺为了让那些乡下的孩子见识下“动物园”,所特意营造的氛围。可大人们会静下来听听加尼诺的辩白吗?只有恶狠狠的口气,中伤的话语。
大人们总是把加尼诺归类为“捣蛋鬼”,使加尼诺无时无刻都想改变大人们的看法,想改变这种状态。可是一次次尝试换回的只是一次次的责骂和挨打。充满正义的加尼诺还在努力改变当中,又被大人认为是“捣蛋事件”。听了加尼诺的心声,似乎还有更多的孩子希望我们能听听他们的心声。
有的孩子捣蛋是出于善意,有的孩子捣蛋是因为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读了加尼诺的《捣蛋鬼日记》似乎让我向孩子的心更走进了一步。嘿嘿,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