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歌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心得有哪些?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浮士德歌德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1
《浮士德》的故事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各种冲突:宗教和科学的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因循和追求的冲突。
浮士德热爱学习,“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为了学习,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浮士德对未知事物感到激动,书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识不足,对自己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感到失望,他对学习的热爱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经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生活使他变得越来越高尚和纯洁,当他死后,他被上层世界永恒的爱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得救,不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他不断地行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克服错误,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我们应该从浮士德的追求、爱和希望中学习,我们必须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热爱学习,做积极向上的人。面对浮士德,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糟糕表现感到羞愧,他是那么的喜欢学习。
浮士德的身体被毁了,但他的灵魂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进步的人,一个不断反省并最终走上正确道路的人,最终会被拯救。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断追求生命本质和探索精神中的体现。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2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鬼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3
我用灵魂换理想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4
陈晨,是我最喜欢的写手,而《浮士德》这本充满晦暗和现实丑恶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
我喜欢陈晨文字里带出的关于梦想和感情的现实,喜欢那些笔触带有生活的真实,喜欢文字里透给我的相互感触和生活经历,也喜欢文字里残存的对梦想执着的无奈。其实,喜欢只是一种相同的感情在内心形成的共鸣,至少告诉我们,还有人是理解我们的。不管是关于学校的,还是关于家庭的,我们都同样拥有对生活的无奈,即使看得清,却走不出来。于是慢慢的与幸福擦肩,变得歇斯底里,变得罪恶恒生,变得孤僻冷漠。
幸福,开始青黄不接。
生活就是一场关于罪恶遍地和追求幸福的幕剧,也是一场拒绝孤单的游戏。可是不管我们走多远,还是摆脱不了孤单这个现实。
其实,像纪澜那个世界一样,我们的世界也是灰色调的,不存在所谓的公平和主人。我们看见迟海翔那样的怪物也还是会产生厌恶的心理,也会嘲笑他,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漠视。并不会像想象中那样给他关怀和温暖,无数的迟海翔在我们自以为是的幸福生活里走向绝望的深渊。
即使有人一辈子在水深火热中,靠麻痹自己过完一生;有人最后只能靠死来解脱;有人甚至以为自己已经死了,无欲无求,自甘堕落。这些都是生活,都是我们不想知道的同情和不幸福。
幸福,是虚幻,是假象。我们是靠这一场自我欺骗和麻痹才安然快乐地过了这么久,而且还会继续麻痹下去,可是幸福早就青黄不接。
世界就这样静秋,我们在罪恶的深渊里,无法自拔。走不出来,陷不下去。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5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助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弃了自己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可以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士德歌德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