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

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五篇

若水分享 0

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最大的特征的简洁。无论是在用词层面,还是在句子层面,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都高度简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1

或许是对这位正值壮年,本应大展宏图,却突遭双腿瘫痪打击,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绝望的作家的好奇与同情,我一直乐于读他——————史铁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写他的母亲。自然而然的阅读,有意无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寻找契合点。一个身体走入绝境的人,在冥想和回忆中,写尽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触到的是他的《我与地坛》。名字虽看似与地坛有关,但更多得是写他的母亲。在他失去双腿的那段时间,他郁闷、逃避、心灰意冷,终日独自一人推着轮椅到地坛去,在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边默坐、呆想。然而这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她知道他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担心他。有时,史铁生在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会来找他。对于他的出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惊恐担忧,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祷告。是给我的暗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长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对于史铁生的母亲来说,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几岁忽然瘫痪的儿子。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顾忌着史铁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时的她正身患肝病,却更加担忧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心结。

然而就在史铁生快要撞出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匆匆离去时只有四十九岁。直至母亲猝然长逝,史铁生才开始清醒。对于母亲,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没有丝毫骄傲。那时的史铁生还太年轻,他被命运冲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时要加倍的。而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叨着她那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着,只留给作者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亲的去世,也许是史铁生最大的遗憾。在她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人动容。作者所刻画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我也会从中读懂史铁生的忏悔与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遗憾。

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2

《我与地坛》这本书应该算是畅销书吧!其实我很早就接触到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也算是缘分,又与它相逢。它在我脑海里,应该是一本励志书,因为作者史铁生是一个有着励志故事的残疾作家。

本以为这本书会有很多鸡汤,会有满篇的大白话,可读完这几页发现自己先入为主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脚。我着实为作者笔下的文字所动容,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从内心深处喷薄而出。作者的心思细腻入微,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都很到位,平和但不如俗套的语言风格深得我心,就像一-位老朋友沐浴在在冬日暖阳里跟你聊天一样,那种温情触碰到了我内心的柔软。

也许一一个人久了,真的会慢慢获得独处的力量,也许过程很痛苦,但还是勇敢地一次次和真实的自己对话,在认识自己的路上踽璃独行,终和自己达成和解,实现黑暗中绚丽的突围。因为孤独,作者对人事物有着更加深沉的思考,对物的一草一-木,对人的一眼一语,一颦一笑都更加观察入微,才能在最卑微的尘土里,看到那些盛开的花儿。

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也让我看到了他文字里不一样的色彩,“人生”、“生命”和“坚韧”三个词,是我读罢此书脑海里自然浮现出的,让我想起来力克胡哲的一本书《人生不设限》,讲的也是他个人的励志故事。一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下的个人观念的不同。史铁生更温和也更朴素,胡哲则更加热血与释放,尽管他们不在同一个国度,不在同一个时间相遇过,但他们还是在这场人类共同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动阐释了生命的超脱,完成了华丽的逆转,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3

6月30日,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了我。点开网页,看了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了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了。安静的地坛公园成了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经心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他终于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归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了下来。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他大胆地开启了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看惯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他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搅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自己的母亲。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找他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车轮的印迹,就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可一切都来不及了,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不是了。他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4

当你望着浩瀚的星空,吹着徐徐清风,享受宁静时,难免会想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是为什么而活着?”然而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却久久不能回答,但在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他的视角,得出的结论,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还记得书中所说:“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亡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亡而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们应该期待他的到来……”是啊,这已经是一个定数了,而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探究这个问题得到答案呢?在文里,这一句句触动人心的感悟,不正是象征了作者从绝望走向希望的希望的路吗?他受了如此大磨难都要坚持活下去,而我们这些没有残疾的人不更应该向他学习吗?

看见史铁生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必须要经过种种磨难才能在千百人之中脱颖而出,这不就是他坚毅的精神吗?他也没有因为身体缺陷而放弃自己写作的梦想!

想到这里,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赶公交,看见对面有一个流浪歌声,我站在桥这边,他蹲在桥那边,吹的是萨克斯,曲子是“雪绒花”,那一瞬间,我感到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一切喧闹的声音都没了,这么美妙的音乐,除了我和几个“闲人”在欣赏以外,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匆匆走过,这不就是千里马还没遇到伯乐时吗?当自己的才华不被人欣赏,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气来时,还坚持自己的梦想,满怀希望的活下去……这就是我最佩服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评价,而在我认为,只要活下来,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阅读散文《我与地坛》有感例文5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开始阅读,便不愿放下。作者敞开的至真至纯的心灵,让人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忘记了烦恼。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认为,母亲因为在人世过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双腿,还身患重病,他也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这要何等的胸怀,才有如此宽厚的认识啊。

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终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难的生命,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灵魂的强大。我感谢他在我今天心情极不好的日子,给了我启示。我要像作者一样,乐于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欢乐、劳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们都有所呈现,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激荡起美丽的漩涡。

活着,好好地活着,无论现实的你是什么样的状况。

最后,我要充满感激地告诉你,《我与地坛》的作者,他叫——史铁生!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1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