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
《活着为了讲述》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传记,他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1
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然我觉得自己闲的快发疯,于是,将年初的书单拿出来,最后决定买这本书。
因为在此之前看过《百年孤独》,即使在看的时候我依然会想起书中的一些情节,即使百年孤独到现在也没看完,不过接下去我应该会接着看的。
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阅读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虽然我不否认自己对于阅读的兴趣。但是,我总是没办法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读后感受,这一点我曾经和一位在家住过几日的 法师 探讨过。
最后的结论就是 可能和我的生活阅历有关系, 确实不同的时代,每个人的理解力和感受都是有差别的,只是,我的显得比较浅薄罢了。
对于这种生活阅历的缺失,除了从书里获得弥补,我还真的不知道应该做点别的什么。不过,可以确定的是 我应该是可以 一直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以前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单纯的 希望有个人生导师指引我, 不过,可能自己慧根不够 更应该说是运气不足 一直没能遇到,所以 把希望寄托于书籍之中,希望能对我的人生有所指引,解惑。
虽然我 现在依然觉得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美还没办法得到很好的 改善,包括自己在对待一些事情上的消极态度,一直让我很困扰,不过,我觉得我应该更加 勇敢一点,承认自己的不足 然后做出改变。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 感觉是有障碍的,有个坏习惯就是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为了看书而看书,并没有在很认真的 跟随读者的脚步 去感受到一些什么, 让我一度觉得自己是不喜欢这类 叙事类书籍的,至少我对作者的 生平 没什么多大的兴趣。 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看 自传文本的原因 就是本能的排斥,总感觉 那些东西都是经过美化的,并非我所喜欢,也就很少去碰触。
只是,没想到的是 读到 后面越读越喜欢,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好像一个老者 跟你面对面讲述 他的人生经历,让你自己去感受。 拿到书的时候 我只是对于扉页的“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有所感悟。 到最后合上书 在看到 封面的 导读“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有了更深的 体会,为什么不呢? 和曾经的他们所经历的 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背负战争,不需要 想明天的面包在哪里。 只是现在的时代 带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多的物质膨胀才让我们活的 如此不堪。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从来没有好坏之分,存在即是合理。也因此每个人选择的路是不一样的。 周末的时候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她已不是记忆中的她 ,而我应该也不是她记忆中的我吧。 那不是一次愉快的约见,至少在我看来。 她跟我说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没钱是万万不能, 我无力反驳, 这是她的人生价值观, 只是我不敢苟同罢了。 也可能 就是我们的家庭环境和 后面的人生阅历 导致了 如今我们价值观的迥异。 但我 也并不觉得她是错的,或者我更高尚一点。 人生原本如此, 按自己开心的想法过活 没什么不好的。
很多人都说我们90年代是垮掉的一代。 这能怪我们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物欲横流,信息发达,每天都有无数的诱惑,不想六七十年代,妈妈那一代人,单一的生活环境和娱乐,除了读书,别无消遣。
但我更向往 当时的那种氛围,现在很可惜的是 圈子里的人读书的太少,即使有好书 想要分享也找不到一个圈子来 畅谈阔论。 是不是这也是我自身 阅读无法提升的一个原因,我是有所怀疑的。
所以以后决定 多写写感受,也多看看别人的感受,提高一下自己的思想觉悟。
最近这段时间,感觉情绪挺消极的。 看完 这本书 让我多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时候还是要多跟自己对话, 不要总被 自己的情绪牵着走,其实这样挺不好的。 也希望自己能时常与人为善。
更重要的是 不要做个浅薄之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对生活依然一一往情深,不管好还是坏,总会过去。 这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2
《活着为了讲述》是2016年豆瓣年度推荐书目,也是自己继《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后,再读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这一次更加贴近的了解了这个哥伦比亚作家。
读欧美作者的作品,总是会因为绕口的人物名字而觉得晦涩难懂。又恰逢全力写论文期间,这本450页的书竟然拖了近一个月才看完。书中只是讲述了作者成长的故事,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和事。字里行间夹杂着他对于曾经时光的复杂感情,也反映着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国家政权下,家庭、工作、爱情的落魄模样。
我很佩服作家可以写出这么多文字,而自己却被3万字的学位论文折腾了一年。我觉得作家都是比较细心的人,可以将生活场景中的小事发掘成为一个故事。他们热衷于观察、分析和思考,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一切,都在他们头脑中有了另外一副模样。这样的人渴望独处的环境,渴望有时间将想法诉诸笔端,也渴望那种从生活中获得灵感的乐趣。所以,我一直觉得善于用心感受每一天的人,生命的精神长度是更长久的。别人感觉一年倏然而逝,年终总结总是那么一页纸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像是过了十年,可以从旅行、读书、识人、成长进步等多个方面整理很多收获,可以清楚的记得每一个会心时刻的别样感觉。这也是我一年级时候有过的心理活动。所以,用心生活,善于思考,真的有益身心,收获满满。
作家可以将一生的几年写成风靡的故事,或许在于升华,在于深度。我觉得未必是,所以我应该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命轨迹,带上所知所感,多年后,我也会拥有自己的人生故事。
活着,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锦衣玉食。如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可以有豪情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这是最高贵的人生意义了吧!
但愿你我,活着是为了讲述。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3
百年孤独听说很有名。霍乱时期的爱情听说也很有名。
马尔克斯的很多著作听说都很有名且负盛誉。但我一本也没看过,这本他的自传算是看到的他的第一本书吧。
作为自传,我很喜欢马尔克斯的“诚实”。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不加以修饰的讲述。
很多人喜欢在拥有了名声地位以后,把自己身上那些不太为人知的经历和想法尽量描述的成功,或者说让它们看起来好看。
比如马尔克斯在设计安排时间顺序和层次上简直让人震惊。看的时候一直提醒自己去特意看一下他对时间细节的运用。但看着看着,就根本注意不到哪里是转折。一切都太自然了。在我觉得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天才的时候。他自己偏要说自己在这方面是多么的薄弱和无力。直到请教了大师朋友,直到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更多的写作技巧,他才得以从稚嫩的菜鸟成为了展翅的鹰。
从文风到面向,马尔克斯都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大写的“倔”。
一生不得不说靠倔字走过了很多路。都是至关重要的路,走错了哪条都无法让他作为一个作家而存在。
但他又很谦卑。虽然他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很多人眼里俨然就是大师。
他依然当自己是学生。是那些身边挚友最默默无闻诚心从他们谈话中摄取知识的那一个。
读他的自传,总会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好运气的人生。各种机遇都像磁铁一样吸过来。
但跟很多人一样,仔细想想,如果马尔克斯本身不是一块磁铁,那么他的命运哪能吸的来机遇?
当一个人总结自己的大半生甚至一生时,有许许多多的动人小事其实都并不记得。我们能记住的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部分。
很喜欢他的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即使是伟人,一生也太过漫长了。真正构成一个人的并不是所有活过的日子,事实上也许我们大部分的活着的时间都只是一种“虚无”。一生,只是那些特别的瞬间所构筑的。
有的人,这样的瞬间多一些,他们便成为了周知的伟人。
有的人,这样的瞬间很少,他们便成了最普通的人生参与者。
马尔克斯的自传让我想了很多。
有关人生、有关梦想、有关职业,有关结识。
令我有点惊讶的是,在马尔克斯的自传里,几乎没有爱情出现。算出场的话,他偷情的那个军人的妻子都比他真正的妻子多。直到最后我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叫梅塞德斯。
我想他是个没有爱情观的人吧。毕竟无法理解与那么多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女人做爱以后,灵魂还能不能被赋予爱情的能力。
然没有十全十美。虽然我可以说很讨厌他在感情上的作为。但不得不承认,也正是因为有了讨厌,才让其他部分的喜欢更真实。也正是因为有了讨厌他的地方,才让他在我的意识里,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模样。
就像标题一样,马尔克斯真的长的,还挺好看的。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4
在人生的许多时间里,我们都会产生难以摆脱的迷茫和困惑。远离故乡也好,重返工作岗位也罢,我们都是为了能拥有更好的明天。
而多读书,能够让人生的方向更清晰。所以,继续一起读书,以读书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吧!
马尔克斯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如何度过人生的迷茫时期。
马尔克斯在波哥大的大学生活伴随着动荡的国内政治环境,除了继续读书写作,以及交到一帮毕生的挚友,他在大学里什么也没学到。
他长期旷课,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第一年靠临时突击通过了考试,但他却感到非常苦闷,觉得自己已经陷在了死胡同里。
在现实与梦想之间,马尔克斯该如何选择?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
大学课堂对马尔克斯来说好比监狱。授课的都是大师,可惜学生们没兴趣。当年教过他的老师,有来自总统世家的阿方索·洛佩斯·米切尔森,大家都说他天生有当总统的命,后来,他果真当上了总统。
当马尔克斯翘课翘得见不到人影的时候,就被这位老师叫回来参加考试。他只好使出从中学开始就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天花乱坠,离题万里。
当然,这次也没有例外,他又通过了考试。在这个崇尚文学的国度,马尔克斯的才华总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次次帮他度过危机。
后来,还和这位未来的总统成了亲密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畅谈文学,从而忘记了政治。他在法律系神奇地耗了十六个月,什么也没学到,只换来一帮毕生的挚友。
大学校园并不是象牙塔,老师们也分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甚至上课时也不掩饰他们的政治倾向。马尔克斯没有政治头脑,只管畅游在文学世界里,对眼前的现实视而不见。
一天,他的大学好友突然决定听从内心的召唤,收拾行李去投奔距波哥大100多公里的神学院。他受到启发,也暗下决心:不能在法律系虚掷光阴,但他没有勇气面对父母。
他继续创作短篇小说,在他看来,任何一次奇妙的经历都可作为小说的绝妙素材。虽然马尔克斯后来觉得那个时期的小说荒唐离谱,全都缺乏真情实感。但是,那些短篇是他对小说创作的一种摸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马尔克斯在之前阅读过的小说中学习创作技巧,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找到了对作家起步切实有用的门道。但是,靠写作是不能养活自己的,马尔克斯觉得愧对父母。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后,国内的时局渐渐紧张起来,新的内战一触即发。而大学则是国家脉膊跳动得最强劲的地方。
自由派的候选人盖坦,大力推进竞选活动,希望能重塑国家道德体系,超越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历史分歧,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保守派无论如何也不想被夺去政权,于是,政府提前实行扫荡政策,试图消灭敌对的自由派。警察在农村造成的死亡无法计数,血染国土,殃及无辜的平民百姓,国家又将陷入内战的深渊。
而哥伦比亚的内战,从获得独立开始,从祖辈打到曾孙,只有休战,战争却从来没有结束过。
1948年2月,马尔克斯的弟弟来到波哥大,找了份工作。父母为了给马尔克斯一个惊喜,寄来了一台漂亮的打字机。那是他此生第一台也是最不幸的一台打字机,当天就被他送进典当行,用当来的钱为弟弟接风洗尘。
2月7日,盖坦召开政治集会悼念政府暴力下的无数遇难者。口号只有一个:保持静默。
这是马尔克斯平生第一次参加政治集会,几万人组成静默的人海,感人至深,让他不由得泪流满面。
或许,这就是沉默的力量。它让所有人反思,内战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无尽伤痛。那个历史性的下午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意识到:盖坦必将当选。
4月9日,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件:盖坦在成功处理了一起案件之后,在一家咖啡馆门前遇刺身亡。紧张的国内形势终于随着自由派候选人盖坦的遇刺而暴发,波哥大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盖坦遇刺,波哥大全城暴乱
马尔克斯亲眼目睹一名男人煽动愤怒的人群抓住“凶手”,被抓住的人很快被打死了。直到五十年后,他才突然明白,那人是为了保护真凶,才煽动民众杀死了替罪羊。
波哥大陷入暴乱之中,穷人从各个角落钻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由派人士则组成革命委员会,冒着街头战乱,前往总统府,和保守派政府共商大计。
街上商铺被洗劫一空,马尔克斯和弟弟冲到典当行,却再也找不到那台崭新的打字机。无数狙击手躲在暗处向人们开枪,死亡人数已经无法统计。
马尔克斯永远也忘不了,一个满身是血、奄奄一息的人爬出死人堆,向他求救的情景。
4月10日,增援部队赶到,镇压了平民暴乱,保守派强行恢复了社会和平。同时,两党联合政府成立,这意味着,盖坦为之献身的根本性社会变革的梦想,在余烬未消的断壁残垣间灰飞烟灭。
但盖坦的政治主张及其领导的运动,对哥伦比亚政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一名真正的勇士,永远受到哥伦比亚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马尔克斯和弟弟在舅舅家避难数日之后,终于在弟弟的帮助下,离开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波哥大,坐上了飞往卡塔赫纳的飞机,去那里的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他知道自己这一生都不可能当律师,只想争取时间稳住父母。可是,马尔克斯没想到,这一趟行程会让他决定:就在那儿生活下去。
离开了生灵涂炭的波哥大,马尔克斯来到景象截然不同的卡塔赫纳,这里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的壮丽与和平,让马尔克斯感到重获新生,萌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在周末舞会上,他遇见了一位波哥大的熟人,这位热心人非要介绍他去新闻界碰碰运气,并为他约好了《宇宙报》的主编萨巴拉。
马尔克斯并不想进入新闻行业,他想成为与众不同的作家。
在波哥大的《观察家》报发表了几个短篇之后,他感觉自己进了死胡同,不知道该如何突破写作的瓶颈。但他架不住朋友的热情,只好硬着头皮去了报社。
没想到,那几个短篇令马尔克斯声名远扬,连主编萨巴拉读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但是,他好不容易憋出的第一篇社论便没有通过。萨巴拉认为,他写的不是新闻评论,而只是个人经历的主观描述,没有任何社论的味道。但是,有文学价值。
这无疑是马尔克斯进报社以来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
报社为他开设了每日专栏,在编辑部待了近两年,他每天都绞尽脑汁写文章,少则一篇,多则两篇,极大的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
4月9日的波哥大暴动之后,政府采取政治暴力,全国血流成河。五月初,卡门-德玻利尔又发生警察无故开枪扫射圣周游行队伍的事件。
愤怒的报社决定无视新闻审查制度,由马尔克斯执笔刊登社论,责成政府彻查,严惩凶手。
面对政府的不屑一顾,报社继续向政府开火,每日一篇社论,言辞越来越激烈,直到有一天,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闯进了报社的大门,威逼社长收手。
马尔克斯逐渐适应了报社的工作,他顾不上学业,也没写过短篇,作为一个报社记者,他将自己手中的笔化为一杆枪,对国家的悲惨现状表示不满,向暴力和独裁发起了挑战,但绝无党派色彩。当年乃至以后,他从未加入任何党派。
他胡乱吃,胡乱睡,常常和朋友们流连在酒馆和妓院,也经常与报社的朋友们彻夜长谈,马尔克斯在书中写道:“我们不喝水,不喘气,只抽烟,人生苦短,只怕来不及畅所欲言。”
为了送别一位马戏团的朋友,马尔克斯来到了巴兰基亚。从圣若瑟中学毕业之后,成年后的他第一次来。在这里,他又认识了在《民族报》共事的阿方索、阿尔瓦罗和赫尔曼。从咖啡馆出来之后,他们已经是莫逆之交。
巴兰基亚有天堂般的妓院,新朋友们陪他在其中一家妓院度过了第一个历史性的夜晚。在这里,他们彻夜长谈,关于小说和新闻报道的共性,他们纵情歌舞,直至黎明时分。
和文艺界人士的神奇友情给了马尔克斯勇气,使他熬过了如今想来依然是人生中最没把握的那几年。
命运在冥冥之中引领着马尔克斯前行,文字都是相通的,只是,他选择了最有使命感的一种。他将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行吗?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5
最近读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这本自传的字里行间透露,写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作家生涯的大多数作品已经尘埃落定,大有向自己,读者和人世间来个总结人生的味道。
人到70,又是作家中的作家。真正的无需再有任何羞耻的自由和看清人生世界诸多诡异的睿智,化成幽默又深情的句子,读起来叫一个过瘾。
以前读《百年孤独》,《恶时辰》,《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枯枝败叶》,每一本都是一气呵成,让人不觉一丝沉闷。马尔克斯影响了80年代的很多中国作家,莫言就说自己是读了马尔克斯才觉醒:他妈的,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自传读到一半,很多年前对于马尔克斯小说的那种显现出来的魔幻感,都在真实的自述中找到了其出处。就好像电影的花絮记录片完整得将拍电影的来龙去脉以及心路历程交代清楚。
从外公辈到父母辈,以及父母的爱情和多子家庭,父母如何义无反顾得要结合,婚后又是怎么样分离两地,母亲如何独自抚养众多子女。以及马尔克斯作为作家的独特的成长道路,从小到大怎么认知和女性的关系,以及和不同的女性交往。真实而自然的笔触呈现,让人觉得,好像一切就是如此,经历就是如此,成长就是如此。
好的作家就是这样用虚构的作品,让人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尤其是心理上产生的种种震撼感,读者即使并不活在那样魔幻的年代和大陆,也还是可以产生生命的共情,相信一切的事件里呈现出来的生命真实。
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
但他的会讲故事,除了天才之外,也和嗜书如命的习惯不可分割,《活着为了讲述》中,总是在他叙述的流畅文字里,邂逅到大量的知道的不知道的作家和书籍,为了理解他的内在,我专门将出现的很多我没读过的作家和书名记了笔记,准备查一查,研读一番。
读不了原版,仅从中文译版中就有很多感触,可想马尔克斯的中文译著者,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心血,相信也巧妙得再现了原著的语言节奏,才使得这位伟大的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深刻得影响了一代中文作家们。
在书里,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句子,读到的时候就像谈恋爱一样甜蜜,他也并没有在叙述中谄媚过读者,仅仅是其语言的魅力,幽默,深情,很多“这怎么好意思写出来”的句子,就在他幽默的笔端轻松呈现,仿佛是“这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高级的坦诚。我是这么理解《活着为了讲述》的。
好像给我自己的写作也上了一课。
像一个睿智的老人那样,使用呈现的自由。
仿佛不久于人世,再不呈现,就要带在棺材里离开那样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