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
《贝多芬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1
弹奏着《交响乐》《欢乐颂》,让我不禁对贝多芬产生了好奇,能谱写这么优秀的篇章,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带着浓浓的好奇我翻开了《贝多芬传》这本书。
《贝多芬传》是一本富含哲理的传记类书籍。主要讲述的是他从声名鹊起、荣耀满身到刹那间坠入人生低谷,甚至有时连基本生活都得靠救济,感情生活也是屡受挫折。而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他还遭受到了最为毁灭性的打击,那就是失聪,他为此曾不止一次地陷入绝望,甚至产生过强烈的自杀念头。然而,对音乐的热情,对换乐的执着,对完美的渴望,使得“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华所在”,使他“成为大自然的一股力量,一股原始的力量,在与大自然其他的力量在碰撞冲击后,便产生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气象。”
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苦难赢取欢乐”。
他的经历,让我不止一次感动。不由萌发出要向贝多芬学习的念头,学习他顽强战胜前进道路上困难的毅力,学习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想方设法地去努力的精神。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记忆深刻:他耳朵失聪后,为了继续他的编曲梦想,用木棍把牙齿和琴键“钉”在一起,靠牙齿通过琴键的振动找到感觉,就这样,一首首名曲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产生。跟他相比,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想了解贝多芬吗,我借给你看吧!
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2
贝多芬,一个一点儿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实上,我是前阵子才真正地接触到他。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把我带到贝多芬的世界。
在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昂一所破旧简陋房子的小阁楼上。从一开始,人生对他来说就像一次残酷的战争。他的父亲是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官臣之家的男仆,丈夫死后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父亲想发掘他音乐的天赋,以便将他当作神童来炫耀。父亲用暴力逼着他学习各种乐器,繁重的功课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几乎让他恨死了音乐。他的童年几乎无温暖可言,看着都觉得心酸,也让我觉得很疑惑。在一个没有温暖、没有关爱的家庭,怎么会培养出如此出色的音乐家?难道真是逆境磨砺人吗?
十二岁的贝多芬就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师,负起了养家的重任。那么,12岁时的我在干嘛?12岁的我,在上六年级,在和同龄人高谈阔论着理想,沉浸在家人的关爱中。
贝多芬远赴维也纳拜见莫扎特,也在那里举行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让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突然让我想起了萧风的《贝多芬的悲伤》的歌词“黑白琴键上谱写华丽的乐章”。但很不幸,母亲不久就去世了。这似乎是老天爷的妒忌心在作怪,在他事业稍有成就时,却再次把痛苦带来他身边,夺走他的亲人。没有了亲人,世界就会像坍塌了一样,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孤独。我不敢再去想象失去亲人的那种滋味。
老天果然是嫉妒贝多芬的才华。它再一次把灾难带给贝多芬。贝多芬在一帆顺风之际,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不幸的命运再次降临在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这是个很残酷的打击。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就像奔跑的斑马没了四肢,再也奔跑不起来。多么可悲啊!于是贝多芬隐瞒着,他害怕被别人发觉,就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总算是有个心灵伴侣了,总算可以让贝多芬不再那么孤僻了。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他人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弹奏,当全曲演奏完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真感到欣慰!
贝多芬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我从他身上领悟到了,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3
当我看完《贝多芬传》时,我震撼不已,我已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文字来表达贝多芬对我的影响!
《贝多芬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路德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开始,他的人生是一场残酷而艰苦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都又几乎聋了。但是,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文明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成为了一代音乐家,他最终用痛苦换来快乐。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以前我曾学过钢琴,一开始我觉得好玩,兴致勃勃地学了几个星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不耐烦了一天比一天不想学。于是最终我放弃了,我觉得这是最困难的事情,但自从我看了《贝多芬传》后,我才知道我的困难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的坚持又是多么的可笑。我明白了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同时,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4
通过《贝多芬传》我知道了:十九世纪后期,在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整个欧洲从自然流派开始,更多的是描写病态,丑恶的事物,文学上颓废之风盛行。罗曼罗兰深刻感受到此时的欧洲需要树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来遏制这种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于是,《贝多芬传》的首卷贝多芬传问世,罗曼罗兰详细通过描绘了贝多芬传奇的一生,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震撼了当时的欧洲文坛,也为后来的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做好了铺垫。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的他刚刚在乐坛上初露头角,耳朵开始失聪,这对音乐家而言是十分致命的,其中的痛苦更是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更难以置信的是他那些传世之作,大部分竟是他耳聋后的作品。当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才华得到认可的时候,有谁问起他所经受的磨难和痛苦?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伟人,他们就像大海航行中前方的灯塔,指引航船前进的方向;就像沙漠中的清泉,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但要知道,越是明星耀眼的人,越有曾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经过撕裂肌肤的痛苦,才重获自由;美丽的蝴蝶要突破厚重的束缚,才能重获新生。挫折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必有的绊脚石,一些人会就此而倒下,一蹶不振;一些人会在痛苦中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大步朝前,这就是成功人与失败者的区别。
能在书籍的海洋中,沛与这样的伟人敞开心扉交谈,倾听他们心灵的述语,从而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并施之于行动。我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2022初中生读法国小说《贝多芬传》有感5
又是一个寒假。空虚感十分的强。有时候,实在不知道做些来充实自己。偶然间想起,还要阅读名著。在这种所谓命运的安排下,我看了《名人传》。
这是本由世界著名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虽说,这三个传记的内容看似毫无关联——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且都是不同国籍的。但,它的实质都表达了,这些伟大的天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本身“内忧外患”,也敢于和命运作斗争。这种令人折服的勇气,坚韧不拔之志着实令人感动,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读完会发现获益良多,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这句话应该是贝多芬的一个信念之一,支撑着他从万难中走了出来。他的童年并不算幸运。从小,他就展露出在音乐上的才能,但他的父亲急于开发这项才华,并没有考虑贝多芬的感受,用暴力的方式逼迫他练琴。当他稍微成长一些的时候,他最爱的母亲也去世了,他悲痛欲绝。但是他于同年成为了一家之主,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还没有几年,他便创作出许多乐曲,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厄运却在这时敲响了贝多芬的门,它在也没有从那扇门出来。他最引以为傲的听觉于他渐行渐远,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灭顶之灾。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最爱的音乐,没有舍弃追求真理、真善美的理想,他选择了与命运做斗争。带给他痛苦的还不只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生活的贫苦,爱情的失意,侄子的不孝顺,更使贝多芬心力交瘁。这么多的苦难,同时压在一个人的肩上,这是沉重的时时刻刻都会令人窒息的一座座大山……不可思议的是,他走了过来。既使于1802年10月6日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遗嘱》,他也没有轻生,不是吗??相反的,更多的音乐作品在这种“风雪交加”的窘境下孕育而生,这一切的一切不是正好完美的诠释了贝多芬的“用苦难铸就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