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10篇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1
我在读中学时,读过《琵琶行》,当时感觉得很感人和凄凉。光阴似箭,日月如梳,今日重读,感受良多。
一、体例认识。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二、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琵琶行》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2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3
曾记紫薇郎,默对紫薇芳。紫薇郎不再,紫薇仍馨香。旧时红尘女,门前紫陌忙。岁月卷红尘,只余情凄伤。偶识寒江头,月映水苍茫。酒愁相杂糅,余音悲绕梁。
花开花落,光阴荏苒。不朽的被永远传唱,随势的经不起时间涤荡。又读《琵琶行》,又有所思所想。
乐天是幸运的,是勇敢的,敢于说不,也只落了个远谪的下场。他何故悲?在高堂坐久,难以适应江湖的苦难吧?
他是个“无能为力”的人,见农夫苦辛,也只有“念此私自愧”了,做不了什么,也不知是不是不愿做,现在来到这江湖之中,是否感到了高堂的“自愧”呢?他辛苦为了他的理想,结果是悲凉,又有谁同情他?
忽然,远处的琵琶诉说着一段不忍提起的往事,乐天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倾听,落泪,赋诗,千古。
这段往事现今谁知晓?那琵琶?那江水?那月?只有诗,这诗,经千年咀嚼,早已成为固式,成为了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浮华褪尽,只留下苍白的无奈与无用的悲伤,远去的华舆卷起红尘滚滚,又有谁来听我倾尽悲肠?月影凉,心彷徨,物寒人伤,只有手中的琵琶还残存自己的体温,于是怆然一曲,引来千古传唱。
千年之后,香魂重游,物是人非,讶然许久。重回故地,寻我的琵琶,却发现这是已枉然。但那诗句,却仍在,万古流芳,我嗔怒,为何曲我之意却可传?为何我之真情却不见?官官宦宦之迁升浊事,怎与我生而残凄之事相提并论!香魂不平,乐天仍在感受所谓“同病”。
完全不同的境遇,却被曲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对乐天,是斗争之败,会有重来之时;对琵琶女,是命运之悲,但远离繁靡之地岂不是解脱?虽是无奈,但谁又能说那商贾就一定“重利轻别离”呢?或许在远方的他也在思念妻子,可是谁又知道呢?说他的不是,可能是那女子的牢骚,或许是乐天的揣度吧。
紫陌红尘扬紫薇,本是无情却有缘。谁知偶得《琵琶行》,引来千古误感叹!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4
江州深秋,浸没在浓浓的暮色中,浔阳江哗哗地弹奏着哀愁。江边孤独地飘着一叶遍舟,苍凉的琵琶音从舟中徐徐扩散开去,玲珑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悠悠地将心事道来。渐渐地,琵琶断续艰涩不成曲调,终于消失在舟中喑哑的哭泣声里了。
江水推舟去,岁月催人老。倾国倾城的云鬓花颜早已遗忘在纸醉金迷的往事里。风景依旧人不再,浔阳水清云鬓白。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尽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诉说忧愁,人啊,难免落下泪来。
琵琶声如刀剑光影切割着大弦小弦,她恨啊,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如今绕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谁呢,秋月春风在她拨弦的指间玩过,玉容花颜都溶在年复一年的欢笑之中,她早该想到,光阴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弃世厌俗而改跑为走。她早该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玄宗早该想到的,去依旧不见玉颜空死处,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在快乐的时候,在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时候,在芙蓉帐难度春宵的时候想不想后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结局,恐怕早就找个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结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业与爱情了吧!
可是,为什么,要等青丝成雪才肯明白,却已是后悔莫及。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5
生活总是在继续,为了生存,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女从生活的顶点掉到了底部,曾经的一曲红绡不知数沦为无管弦之声,这大大改变 了 她的音乐风格,使白居易也听之忘归。“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从而造就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普天之下,茫茫大众,谁能事事顺心如意?这个社会可怜的'人很多,俗话说的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表面上不说而已,其实谁又知道他们内心的痛苦呢。这个社会就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人吃人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我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我们,如果你一味的埋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脱离社会,那么你最终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自我拓展)我也是社会中不受人关注的那一类人,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但是这17年来,敢说已经经历过一番了(虽然阅历尚浅),从家庭纷争到中考失利,再到经历生死离别……这种种痛苦更与何人说?我曾经跟我的同学说我已经看破红尘了,要出家当尼姑,要隐居山林……同学也开玩笑说等到你当上了学习部部长,千万别把部门经理得像个尼姑庵;有的也说语文好的人是这样的,脑子里总是想的与别人不同……
唉!人在江湖飘,怎能不挨刀,有的说说便行了,还是好好把握每一天吧,要不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了?呵呵……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6
《琵琶行》是一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发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垒。
这首诗一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气氛,这是琵琶女出场的气氛,也是整个故事展开的气氛。送客的情形,本来就够悲凉了。而这情形又恰恰发生“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季——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好心绪的季节。寂寞秋江,四顾寥落,举杯相对,醉不成欢。喝酒没有管弦相配,那叫做什么来着?叫做“喝闷酒”。
琵琶声和琵琶女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在最需要音乐的时刻,它就来了。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声音描写出来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你看,仅仅一个调弦校音定调的动作,“三两声”里,就已经使人察觉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声声思”,起初的演奏传达出了她低沉、抑郁的情调,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写她演奏的神态,在一种不经意中她已流露出了对往事的伤怀。
作者听出了这是一首沉重的心曲,这倾注感情的演奏,已经暗示了琵琶女的悲惨的身世。她通过演奏琵琶,哀哀怨怨之中,把自己的身世给寄托出来了。
这首诗的写作是作者内心调适的过程。他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舒缓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当时白居易的文章仍然是第一流的,但他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而在皇帝面前了失了宠,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诗人从琵琶女的厄运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诗人抚今追昔,命运与这位女艺人多么酷似!
另外,白居易的诗是很通俗的,他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他的诗歌都是世俗化的、大众化的。在面向民间这一点上,他做得比谁都彻底。
如果我们能够给白居易授一个名号的话,真可以叫他“民歌手”。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7
《琵琶行》写的是唐代诗人,美元和多年的诗。白居易字母词的东西,违反强大,被贬为江州司马,今年秋天上著名的旬阳河,感伤不已,所以诗的琵琶演奏的人。
作者创建了一个高度侮辱,演奏琵琶的女人的典型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同一个世界的人见面,为什么熟人”的意向。染料铺叙事层,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以了解清洁,婉转流畅。
这首诗是分为五个部分。书面江边游客从第一款,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一个典型的环境和气氛渲染描述,出现以下字符和展开,进行必要的的艺术安排。其次介绍了琵琶女高超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热情赞扬诗人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效果,人们的生活经验,铺平了道路做准备。琵琶女的生活经验写的自述第三段,在音乐的愤怒和遗憾的是美国的字符来表达他们的不幸和同情她的琵琶女诗人。撰写第四段和不幸的女人琵琶同情他的不幸被放逐的抑郁和愤怒,揭示楚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审查作家琵琶,悲伤已经泣下沾衣。
诗歌开始看到访问者江头,告别悲伤难过和萩秋花瑟瑟,“场景描述的丰富功能,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气氛充满悲剧。抑郁降级,悲伤的别离,荒凉的环境,景观荒凉,所有这些使环境,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但也为字符播放,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然后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细腻的笔触,在缓慢运动的犹豫,女人弹琵琶,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端庄,矜持,充满了剧烈的疼痛琵琶艺术家形象的描述性质。
这首诗的深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聪明的,诗人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诗的战斗精神的现实的强烈批评,表示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不仅是个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诗与对人民高度的亲和力。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8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9
其实在众多诗人之中,我并不喜乐天,无关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体贴人心。将文人的架子摆了个十足,虽有鸿鹄之志,仲永之才,却终难摆脱世俗的枷锁,穷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气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诗词名篇之间,是难得的真性情。我却独爱这首他这一首《琵琶行》,犹爱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隽永直白,点破人心。落寞洒脱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纸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实乐天一生大都富贵安乐,并无战乱流离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肴,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国仇家恨,他简直太幸运了。一生当中的苦难屈指可数,其中最为严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贬官浔阳,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贬官,他才写下这首《琵琶行》,让千年后的我轻吟浅诵,心中大恸。这样悲凉真切的诗句出自他之手,实在让我啼笑皆非,让人顿感意料之外。
但静下心来,细读《琵琶行》,却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扬飘渺的琵琶声涉水而来,宛如一名幽怨的闺阁女子凄婉一笑,动人心弦,惊动了这一江瑟瑟的荻花,乱了诗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歌女身世凄凉,诗人遭遇可悲,可怜人见可怜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应运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着歌女悲伤的情思,好似在哭诉平生的不幸,敛眉低头,琴音倾斜而下,又似说尽心中无限的惆怅。区区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个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烟如雾,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丝丝缕缕,伴着琴音,扣人心弦。也就难怪诗人一个七尺男儿,也潸然泪下,泪湿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让我纵笔挥洒,写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对自己这样天涯沦落之人的一种告慰和抒发,只是不知乐天这一贬,是幸,亦或不幸?
我无法评说,只觉得通篇诵读下来,从开始的送友离别到后来的对酒听曲,我最爱的亦还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诗人从贬谪此地之时,一切便有了开始的理由,不必相识,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缘分,相惜,便是幸运。但愿那轮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尽天下失意之人,沦落之人,让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与我同样失意的天涯游子,把酒言欢,畅诉衷情,共同感受那苍凉月色之下的丝丝暖意。
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10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