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李尔王》名著读后感

若水分享 1873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李尔王》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李尔王》名著读后感1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也于这个寒假期间,看了看这本书。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国王自食恶果的故事。

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以至于被两个大女儿所抛弃,最后还连累了小女儿,自己则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可以说,悲剧的发生是由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一手造成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他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看来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谓是自食其果。当然,那两个坏女儿的做法也是让人没法容忍的。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个劲儿的夸耀、吹嘘,好来骗取父亲对自己的欢心,从而为自己将来那背信弃义的理想打好基础。然而,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往往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顶撞,也因此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这位被蒙着双眼的可悲国王就把对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而没有了绊脚石的两位大女儿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李尔王分给她们盼望已久的家产。之后,她们便抛弃了原先深爱着她们的老国王。当然,恶人有恶报,我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们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有的,仅仅是和她们当初同样目的一个男人无尽的摆弄。她们不光害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样的,那个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父亲的私生子爱特门,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他同那两个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样,为了金钱和权力,抛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当时那黑暗的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故事虽是发生在遥远的古国,可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无论是谁都会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听夸赞的话。这就是人生,但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李尔王》名著读后感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尔已经习惯了做国王时候高高在上的日子,偶尔有人向他表露真心,他却不以为然,虽然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但是这还是不能挽回自己对小女儿的不满;而大女儿们的甜言蜜语,谄媚的手对他毕恭毕敬让他满足于自己的权利。于是他的双眼被朦蔽了,冤枉了那些真正对他好的人,听信了那些利益薰心的小人。

两个大女儿都已经结婚了,奥本尼伯爵和康华伯爵分别是李尔王的两个女婿,但是他们也都是一群小人,当两家人分别从李尔那边拿到了应得的,她们露出了真面目。李尔恳求女儿食物和居所,她们却露出了凶狠的嘴脸,最后逼迫李尔王出走。李尔这才认识到了自己过去有多么的愚蠢,他诅咒大女儿们,可是无庸置疑,他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国王变成了遗弃荒野的穷困老人。每个人都同情他。

李尔在外面有感而发;“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种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李尔好像已经认识到了穷人的悲哀,人有时候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其实这也揭露当时社会的另一面,穷人的贫困潦倒,而昏庸的统治者却肆意挥霍,也表现了作者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当李尔流落荒野的时候,小女儿却不计前嫌救了他,并且法兰西出动攻打英国,但是却战败了,小女儿也被恶人害死,李尔王在忧伤中死去。而两个大女儿因争风吃醋相继也死去了。

作品另一条线中葛罗斯特伯爵因听信私生子爱德蒙的坏话,从而迫使爱德伽出走,最后却被私生子迫害至瞎。

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读完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落寞,责怪作者为什么不能写得不这么悲伤,但是这也正是作品的伟大之处。《李尔王》揭示了英国当时社会和阶级矛盾,批判了当时社会崇尚“金钱万能”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疾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虽然最后这么多人都死了,但是像小女儿考狄利亚这么善良的人也从侧面描写了人性的闪光之处,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平等,这也正表现了当时文艺复兴时候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不要绝望,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李尔王》名著读后感3

善与恶,伪与真——题记

老国王李尔年在分国土时,他的二个大女儿的甜言蜜语,骗取了父亲的欢心,而他的小女儿恰如其分的想法没有使李尔王满意。得到国土后,两个大女儿将父亲赶出了皇宫,只有小女儿收留了他。然而最终,李尔全家都悲惨地死去了。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相信了虚假的两个大女儿,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率真小女儿科第丽霞。

他是自食其果的。在丽堂皇的皇宫中,他是一个糊涂,虚荣的昏君;他是整个国家权利最大的,没有人敢大胆直谏。他沉浸在众人的谎言中,犹如一个吸毒者,日复一日地依赖他人的奉承。直到他失去了王位,权利后,才真正觉悟。

他也是可悲的。女儿们的忘恩负义,使他开始神志不清,甚至在恢复了人性后,亲眼见到自己最善良最爱的女儿死在了自己面前。

他并不是一个恶人,只是被虚荣冲昏了头脑,他是渴望被爱的,至少在最后恢复了本性,而两个大女儿却是卑劣的——

她们花言巧语地骗了父亲的财产,为了心爱的男人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她们的人生,没有亲情,没有爱情,互相利用,互相伤害,只是为了她们的利益。

剧本中有令人厌恶之人,相反,也有纯真善良的人。

小女儿并没有记恨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的善良,率真,与两个姐姐的虚假形成了强烈对比。最让人痛心的便是小女儿之死,通过美好的形象死亡,表现的是美的毁灭,人对这样一种黑暗势力痛恨。

每个人的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去判断它们。不可因虚荣及利益丧失理智。

善与恶,伪与真。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但最终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李尔王》名著读后感4

《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贱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贱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李尔王》名著读后感5

李尔已经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充分认识到里根和高纳里尔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讽刺),看到得势的狗、可恶的教吏、放贷的人,看到那些斥责罪恶的同时在干着他们所斥责的,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无处不在。“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将罪恶的本质剖析地淋漓透彻。如果将罪恶得到了权威金钱的支持,那么它将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恶无依无靠,它将无所施展;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罪恶源自权威的作祟……

李尔告诉葛罗斯特虽然命运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们要忍耐。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充斥着无尽的苦楚。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人们全是些傻瓜,这虽然令人禁不住放声大哭,然而我们是清醒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所以面对这命运、人性的荒谬应该忍耐,因为只有忍耐才能帮助我们穿过这无尽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会沦落到无尽的痛苦中,最后成为在舞台上的傻瓜。李尔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他自己却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挣扎,他在清醒与疯癫中反复。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这种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叹“我是天生下来被命运愚弄的”。此时折磨李尔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会、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疯狂而折磨、因那躲不过的悲哀而悲苦。

当结尾考狄利娅死去时,对李尔来说这象征着这世界跟人性的最后一点善也被吞没了,他跟这个世界最后的牵连也被斩断了,他再也无法承受世间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还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释了。”而考狄利娅是永不回来了,等待李尔的也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李尔终于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实世界的本质时,他看到的却是不尽的悲哀,人性躲不过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为难以承受这悲哀而发疯、走向生命的尽头。

《李尔王》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它给了我们一个深入看社会、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并给予我们足够的警示。不同时代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都能从《李尔王》中解读出新的见解。李尔是自我世界的独裁者,因为独裁所以妄为,因为妄为而失去独裁的依靠——权力,但仍然认为自己是君王,由此受到种种悲苦,却从悲苦中逐渐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渐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当他真正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却是因世界、人性的丑恶、罪恶而产生的无尽的悲苦,这种悲苦使清醒的他疯狂乃至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个无限悲哀的悖论。舞台的傻子,还是悲苦的疯子?哪里有清醒?只有无知愚昧的悲哀与被人性丑恶不尽折磨致疯的悲哀。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0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