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

若水分享 5617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大家对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1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上映的第三天,我去看了《八佰》。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书,四行仓库的故事早在那时就沁入了我的心里。从我的角度来看,《八佰》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讲,算是成功的。

先说优点。

首先是表演。演员的演技自是没话说的,欧豪、张译一如既往地好,李晨看起来也不算尴尬,其他演员的演技也相对自然。其次是拍摄与制作,夸张点,《八佰》的拍摄和制作可以算是近几年战争片的顶峰了,从运镜手法到色调搭配,逼真地展现出悲壮与绝望,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战场。如何评价一个战争片的镜头质量?是真实。在我看来,《八佰》做得相当不错。

还有情节,镜头下的故事也应当有真实的维度。虽说戏剧化现象必不可少,但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无论是与“天堂”相隔一河的人间地狱,还是说顶楼飘扬的青天白日旗,是有夸张,但也恰如其分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至于人物牺牲方面,在我看来这是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回顾以往,似乎百分之八十的战争片,在主人公死之前为了达到某种催泪的“效果”,都会让主人公交代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然后井然有地的死去。但真正的战场,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在《八佰》里,人物死去时没有过多的煽情部分,战场不再是井然有序。前一秒还在插科打诨的战友后一秒就死在了你的面前,血汩汩地流在地上,硝烟四起的是混乱的战场。

最后是特殊镜头。一个是影片的开头战争过后的惨烈场面,不是百分百还原,但也足以令人动容,充分地把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壮与绝望淋漓尽致地从屏幕里渗透出来。另一个是欧豪饰演的角色“端午”身穿赵子龙戏服眺望远方的镜头,与无奈的现实形成对比。“微小”的端午与战无不胜的赵子龙合成一体,映射出了对中国的无限希望。最令我动容的是存在于炮火中那只跑出去的白马,当夜幕降临,世界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它奔跑在了灯红酒绿的“天堂”,当战争结束的号角吹响时分,它从弥漫的硝烟中跃来。白马似乎象征了拼命奔向太阳的民族,它肩上承载着战士们的无数企盼。

如果说情节的还原是带给观众战场的残酷,那这些镜头便是从绝望中寻求希望。

优点说完了,再说缺点。煽情太过。这是我认为此片最大的缺点。

先说说我认为还可以接受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那个开赌场的小伙子按血指印拼死送电线的地方。从情感方面来讲,这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甚至胜过一直令我热泪盈眶的升旗。但是理智来讲,程度有点过了。另一个就是升旗,如果说送电线是我电影中最喜爱的地方,那升旗就是我书中最感动的地方。黎明时分,国旗徐徐上升,飘扬于风中,租界中的中国人行着注目礼,在那一刻中华儿女心中燃起了斗志。这是原本的内容,很感人。电影中加入了战士们冒死守护国旗用肉体接战斗机子弹的画面,更感人了,可也不真实了。我不认为谢团长会使用那么多兵力守护国旗。精神是重要,可他们原本就只有四百多人,都去守护国旗壮烈牺牲了,这仗,怎么打?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我还可以接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在我心中足以拉低对这部影片评价的缺陷了。

影片的最后,存活的人在枪林弹雨下冲桥了,一颗颗子弹在烈士们的胸膛绽放出一个个血骨朵,他们轰然倒下。非常感人,但是没有必要。现实中谈判后日军没有再次大力开火,仅仅是摆摆样子,也没有赴死过桥,也只是受伤了几个士兵。尽管最终被困于租界,但他们安全过去了。此段煽情严重不符合史实,有种强行告诉你“这段非常感人,快哭吧”的感觉。这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电影结尾,略显牵强。

其实与其安排赴死过桥的场面,还不如像冯小刚的《集结号》那样处理:谢团长在桥上,蓦然回首,留下无限深意。

总体来说,《八佰》作为一部2020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曾在张玮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幻想着英雄们有一个圆满的终场,或者以为至少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会让你无言以对。”作为又一部商业爱国片,起码《八佰》做到了打破“抗日神剧”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还原史实,把那些在我们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年代中抱着必死决心,唱着“同胞们,起来”的英雄们,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才能坦面未来。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太平。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2

八月份,电影大作《八佰》即将上映的消息纷纷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各位观众们还是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有人预测,《八佰》上映后,其票房很有可能会超过2017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本应该于2019年7月5日全国上映,最后却搁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很清楚,《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而电影《八佰》,便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一起齐心协力,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余名,伤敌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3

苟活着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题记

前段时间,朋友来长沙出差,工作之余,我请假和她约在张家界见面。闲谈之中,她说想看电影《八佰》,可一直没有机会看。为了满足她的小心心,晚饭之后,我隐瞒了自己已经看过一遍的事实,和她一起去看了《八佰》。回想起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和同伴第一次看《八佰》的场景,真的是连我自己也哭笑不得。不知道是工作忒累的缘故,还是电影时间太过于长了,我在电影播放快一个小时的时候居然睡着了,所以在看完电影后,我对影片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直到这次和朋友一起看完影片,我才有勇气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影《八佰》是伴随着一位老奶奶对儿时的回忆逐渐拉开了序幕,影片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期间88师524团一个加强营以420人之兵力四天四夜竭尽全力抗击日军的事迹。全片以一匹被束缚着且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通过群体形象描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升华。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众多,好像没有一个主角,但又好像人人都是主角。电影结束后,我有了和往常看完电影不一样的感触,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某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比如一心为国捐躯的谢晋元师长,胆小懦弱的文弱书生老算盘,一直想逃跑但最终勇敢面对战争不再退缩的端午,年幼胆小但最终成长起来的小湖北,全身绑满炸药为护国而勇敢一跃的陈树生,以及给日军提供情报并采访军人的记者方兴文等等。影片没有刻意地去塑造某一个英雄人物形象,而是极力展现不同的人面对战争时的表现,但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描写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侧面的角度看,影片也以极度质感且略带讽刺的镜头描述了苏州河两岸两个世界鲜明的对比,一河两岸,一边租界、一边战场;一边天堂、一边地狱;一边是抗日战士们坚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军的激烈战斗、炮火连天和惨烈人寰场景,一边却是英租界内人们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和车水马龙的场景。而英租界的居民态度也是一直在变化,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看与被看的人物刻画,居民们由看客身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战争的漠然的态度逐渐投入到无比支持524团。居民在面对战争时产生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到最后,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们,与战士们团结一心。

在此次看影片《八佰》的过程中,我数次感触至极而落泪。我第一次落泪是日军动用特种设备向四行仓库逼进的战争场景,敌人拼命挖四行仓库墙洞企图安装炸药,发出号令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面对日军的渐渐逼近,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把炸弹绑在自己身上,给母亲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然后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战士一个个在身上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为护国而勇敢一跃,用血肉之躯和敌寇同归于尽。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们一个个拼死力争、宁死不屈,不仅让居民们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着,义愤填膺,就连何香凝先生也流着眼泪发出国民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影片中还有很多场景令人感动不已,赌场帮忙的古惑仔刀子舍命跑过桥给四行仓库的抗日战士们送电话线,在民族和国家命运面前,他表现出了放荡不羁、勇敢热血的男儿魂。短短的几秒钟,将中国热血男儿的勇敢无畏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开赌场的蓉姐为抗日英雄捐赠旗帜,亲自交到杨慧敏手中,年仅15岁的杨慧敏独自渡过苏州河送国旗给师长谢晋元,堪称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的选择时,他和战士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升起旗帜。尽管他们知道升起军旗会遭到敌人更猛烈的攻击,坚守会更加困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升旗、护旗,并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他们明白民族的荣誉感和唤起民族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重要。面对日军飞机低空俯冲,子弹射在一根根支架上,眼看旗帜就要倒下,将士们不畏牺牲,把肉体之躯暴露在敌人强悍的军机下,让我瞬间泪如雨下。战士们为护国旗而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双手顽强地支撑着旗杆,将满是弹孔的旗帜高高地飘扬在了四行仓库的楼顶。让我第三次落泪的瞬间,就是端午护旗时候的男儿担当。他拿起机枪,瞄准敌人的飞机一阵击打,迸发出的超强信念、无惧无畏的精神,才让敌机大减嚣张气焰而撤去。但端午却中枪了,然而他自己却没有发现。他说他想和小湖北一起在大上海照张相,满肚子的肠子等都流露到了外面,他们没有让小湖北看到。但临终也没有实现愿望,是记者方兴文为他拍了临终的照片!那一瞬间的震撼和无奈,可能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外面只能感同,却无法身受!

影片最后战士们沐浴,为自己搭建坟墓,冲桥等情节更是让我震撼不已。日本军队宁愿为炸掉四行仓库得罪英租界,也要灭掉88师524团。那一瞬间,师长谢晋元看着战士们一个个被日军的枪弹击中倒下,可回头一看,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们,与战士们团结一心。他明白了,四天四夜的战争已然让国人觉醒。

电影《八佰》播完了,但它给我的震撼已然不是以上语言简单的描述,它将会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和朋友走出电影院,我站在电影院门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望着远方明亮的灯光,看着身边擦身而过的行人,听着街头欢快的音乐,不由地想起影片开头所言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4

没有意向去观看这部电影,但耐不住身边好友各种对它的夸赞之词,鼓动我一定要去看看。我是排斥看战争片的,因为不想去直面那悲壮的历史。这次,冲着它21亿的票房,催生了我的好奇心,决定一睹“风采”。

果不其然,影片的开头就很摄人心魄,几次不忍看下去但又终究被心底强烈的愿望所打败。我想关注这英勇的壮士们,关注他们的命运。

“八一三”淞沪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因为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党七十万人的军队全线西撤,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42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奉命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四行仓库。

区区400余人,谢晋元为了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对外仍用团的番号号称有800人,这就是影片名的由来。什么叫“隔岸观火”,它的最新释义我想就是岸的这边血肉横飞,岸的那边却歌舞升平!区区租界,就是天堂与地狱的代言!

那坚守的四天四夜,孤立无援,他们有的只是对万万百姓的责任,对民族振兴的期许,更为了百家团圆的梦想。有的只是满腔热忱,是那“舍身为大义”精神,是那绑着炸药包英勇就义的大无畏,是为了作为中国人的无限自豪!

这些就足够了,足够一个又一个的勇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他们中还有孩子,他们的年龄本应在父母身边尽情玩耍,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却直面死亡。

当战争进入尾声,四行仓库所在的闸北已被日军占领,到处挂满血腥的太阳旗。当中国童子军女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八百壮士送去了国旗,当看到谢晋元向全体战士传达“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当看到他带领战士们一起,将那边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时,两岸观战的民众激动万分,无不欢欣鼓舞。而在影片之外,我听到了影院里不少人的强忍泪水的抽泣声,眼泪就这么在眼眶打转,这一刻,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当看到敌机对着护旗队伍疯狂轰炸,我们的壮士按组按列,前仆后继,就为了不让五星红旗倒下去……影片外的我们也握紧了拳头,暗暗喊着“加油!加油!”敌机最终被打跑了,我们的壮士却也付出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

完成了掩护的使命后,他们奉命撤出四行仓库,撤退到公共租界。租界与四行仓库仅一河之隔,那段桥却是掌握着他们生死之桥,他们知道活着过桥都只能是奢侈,谢晋元沉重地说“人死了,也要干干净净的。”大家依次排队洗澡,给自己垒好了衣冠冢,等待第二天的“生”或“死”。

日军怎会放过这八百壮士,机枪的扫射,多少人在即将踏到租界旗帜距离的时候,倒了下去。谢晋元亲眼看着他的战士们倒在了自己的面前,无能为力的又焦急万分的眼神除了命令大家“全部冲桥”,孤注一掷为自己性命一搏,竟然毫无办法,如果可以,他恨不得变身超级战士,将鬼子杀个精光来保自己的战士们性命无虞吧!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这段历史是另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人生,唯有铭记。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5

如果不是《八佰》这部电影,四行仓库这个地点不会勾起我那么多的思绪。因为四行仓库就在上海,在这里生活这些年多多少少也听闻过它的故事。但它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仍然只是“一个抗战遗址”而已,不会是我想专程前去参观的地方。

毕竟,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处处皆是抗战遗址,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三湾……都是历史教科书上须重点记忆的内容。四行仓库,大概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上小字部分里出现。

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军人,共四百多人,对抗日军四天四夜。和整个淞沪会战100万人的规模相比,终究还是太小。而且,它的输赢对于当权者来说,不太重要。因为它只是为了在国际社会上博取同情的一场表演。但,这场战争注定意义非凡。因为,它为掩护主力、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因为,它为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画上了一个光彩的句点。因为,它与别的战争不一样,不仅仅有激烈的交战双方,还有隔岸观火的各国民众。

所以,在那四天四夜里:四行仓库身处地狱,对岸的租界歌舞升平。四行仓库里,衣衫褴褛枪林弹雨;隔岸的租界内,旗袍洋装觥筹交错。

四天四夜里,每一天的会战中,都有生命极其悲壮地逝去。影片中每一次交战的场景,都紧张激烈,加上快节奏悲壮的音响效果,让人不由得为每一个战士的命运揪心。四天四夜里,每一个角色的离去,都让人唏嘘不已。为阻止日军用钢板阵爆破楼体那一幕,最催人泪下。一个个无名之辈身绑手榴弹,排着队一跃而下,从容赴死难。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卑微,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所以,临行前还自报家门。他们每一个人又都那么真实,选择舍生取义,临了又有放不下的家人,嘴里喊着:孩儿不孝,来生再见。

从整个战局来看,他们的抵抗如飞蛾扑火。因为上海没有守住,南京也沦陷了,接着全国各地被战火燃遍。那他们义无反顾地去死,有意义吗?

我想,他们的父母一定不会认为他们的死是“有意义的”,没有一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经历血雨腥风,离世时又是以如此痛苦的方式。即便再大的荣誉加身,于父母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群守军的结局来看,幸存下来的那批人,并没有因为他们英勇的举动,得到英雄的礼遇。他们成为了沦陷区的孤军,后又被当做苦力派赴各地,受尽各种折磨。他们回顾自己过往时,会替自己不值吗?这个答案无从揭晓,而且,生于乱世,他们也别无选择。如今,四行仓库仍在,当年抗战时留下的弹印如此清晰。影片最后的镜头,拍摄了四行仓库遗址,镜头拉大,它的周边就是那群闻名遐迩的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

四行仓库,一直矗立在苏州河边,看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从满是废墟,到高楼林立。从哀鸿遍野,到光鲜亮丽。那些为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看不到如今的场景。四行仓库,替他们见证着这一切。很感谢这样的作品,让曾经的故事可以被看见,让付出过的人们不要被遗忘。就像影片中说到的那样:这个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我想,终有一天,外滩高楼的金领,会优雅地自嘲道:“我们也就是表面上的光鲜,金领看起来工资高,但远不如对面工地上的蓝领呢。”那一天,每一个职业都为人所敬重,每一个人都很有话语权,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活得酣畅淋漓。

到那一天,四行仓库仍然矗立在苏州河边,它一定会想办法告诉那些年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国殉难的大小青年们,你们的后代和你们一样棒,把这片土地建成了乐土。虽然你们当年把我整成了如今这副破烂样,但看着这一切,替我自己值了,也替你们值了。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04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