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调研的三大误区
以一个用户身份参加用户访谈,这种有趣的换位思考促使其反思目前的用户调研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却又不唯用户为中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用户调研的三大误区,欢迎大家阅读!
误区1:通过问答创建用户画像
Alan Cooper提出了Persona这一概念,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通过调研去了解用户,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来形成用户画像。
理论是没错的,但在具体执行中,用户调研太急于为用户分类与贴标签,这样得到的用户特征很容易片面而不准确。因为人有许多面,不同时间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描述,同时自我认知未必是准确的。
那么该如何创建用户画像呢?我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事先调研。
以社交阅读产品为例,通过用户账号可得知个人资料、加入时间、活跃程度、兴趣点、图书列表及购买情况、社交网络等。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微博、博客等了解更多用户的信息与兴趣。
事先做好用户画像的功课能提高访谈的起点,有所侧重的提问,而不是对用户一无所知。
误区2:调查用户行为而非心理
在调研中,我被频频提问一些占比分布,频度统计的问题。
以前作为提问者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今天一一回答才发现,给出的数字那真是拍脑袋。
使用过程中没有具体统计过时间、频率,只能大概估算
普通用户只关注使用体验,对统计数字不敏感
就拿阅读产品的使用频率比例来说吧,并不是以产品为维度的,而是以内容为维度的,最近在读什么书决定了最近使用哪款产品。所以呢,最好不问过于量化的问题,如果要量化,用户数据和用户日志更能诚实准确的反应用户行为。
用户调研比起数据,更能反映的不是用户行为,而是用户心理,是用户在做出行为之前的一系列目的、动机、需求、感受、体验,更需要的不是做统计,而是引导用户讲故事。我认为这样一些问题有助于引导用户讲故事并挖掘其心理:
用户是如何知晓并到达产品的?
用户会如何向别人形容产品特点?(自问:用户的形容与产品定位相符么?)
对于用户哪些功能是must have哪些是nice to have?
用户在什么情况下“想起并找到”该产品?
用户感知到的与竞品的明显差异是什么?
误区3:混淆个性与共性
一个用户的特征和想法是个性,不能代表全体用户。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越是个人的,越是普遍的。用户调研,正是一门挖掘个体之共性的艺术。
举例来说,我在调研中提到,找一本书时我会先到字节社找,因为字节社的书可以复制文字做笔记很方便。
这其实就透露了两个用户心理痛点:做笔记、资源全。对于产品来说,大部分用户的must have是共性,如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用户就会转而使用其他产品了;nice to have是个性,这里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了,能满足更好,不能的话也能凑合用。
分辨用户的个性与共性,能让调研结果不仅仅是一家之言,也能发掘用户的共同特征与普遍现象,从而作为产品决策的有力依据。
最后,如果我设计问题来调研自己,我会这么问:
1、我注意到你的阅读列表中有19本书,其中8本购买,11本试读。能否介绍一下每本书分别是如何发现的?(搜索、逛书店、社交推荐、微信账号推荐、参加活动等等)
2、和竞品相比,你使用这款产品的原因是什么?竞品有哪些特点让你印象深刻,该产品和竞品分别有哪些不足?
3、你会向朋友推荐这款产品么?如果会的话,会如何形容?
4、你在什么情况下,想起并使用这款产品?
5、演示或描述计划中的新功能,观察哪个最让用户感到兴奋。
【拓展阅读】
消费升级、经营成本不断上扬的今天,企业深陷低成本竞争不能自拔,有了市场,没有利润,让大多企业发展后继无力。那企业如果做暴利营销,如何才能让企业告别低成本时代呢?
一、跳出低价做高价
何为低价?何为高价?低价就是同质化价格,高价就是差异化区隔。如果LV生产销售几十元、几百元的包包,相信与市场其他包就没有太大区别;如果奔驰生产几万元的汽车,相信跟夏利、QQ也一样;这时,你还会买奔驰、LV吗?
显然不会!所以在企业经营、市场竞争中,LV、劳斯莱斯、哈根达斯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跳出低价做高价的经营策略。他们不仅通过高价策略取得了成功,同时为企业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为什么跳出低价做高价,不仅没有减少利润,反而会成为企业利润的核心来源呢?这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高价代表高质,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谁,在潜意识中都会认为高价格带来高质量,物美价廉只是一种消费的奢想,无论是奔驰还是宝马,跟奇瑞、吉利就是不一样。
其次高价满足示同示异的消费心理。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完全告别了温饱型消费,大步迈进享受型消费阶段。这个时候销售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享受型消费呢?购买高价产品、高价品牌是享受型消费的典型特征。当中产、富豪快速崛起的时候,这种现象会更为显著,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今天会成为全球奢侈消费最大国的重要原因。
最后高价消费满足顾客服务与享乐的消费心理。同样是住一晚,在五星级酒店和在如家住就不一样,这个时候顾客不单是满足居住需求,而且要满足服务享受的特征。
通过以上看,高价消费与低价消费呈现完全不同的两极消费方式:低价是满足生存,高价是满足生存之上的享受。当享受型群体逐渐增多时,企业销售一定会不断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些低价产品不断降价销售时,高价产品确一枝独秀,备受市场青睐的原因。
二、跳出大众做小众
在经济不断发展、消费不断升级的今天,很多企业还一直盯着大众市场,确无形中忽略了小众市场,以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为最高目标,实际上已经走入了红海竞争的误区。大众市场可以做规模,但小众市场可以做利润。
其实企业发展中,有两种利润模式,一种是大众化利润模式,一种小众化利润模式,大众化追求薄利多销,小众化追求少销多赚。特仑苏论销售规模肯定没有蒙牛的酸酸乳、利乐枕多,但却贡献了蒙牛60%的利润,哈根达斯可能没有和路雪销量高,但从利润看,其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和路雪。
所以在消费不断升级、市场不断细化的今天,做小众市场往往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远离价格战做价值战
暴利营销中,整个企业经营要远离价格战,全心全意打好价值战,价格战不仅会削弱企业利润,还会削弱品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真正购买高端或者是高利润产品的顾客,根本不在乎你打折,价格并不是影响其选择是否购买的核心要素。一旦你打折,顾客反而起逆反心里,引发不少猜疑,如是不是产品质量问题或者是款式问题等等。
所以在高利润产品的暴利营销中,要不断打造产品和品牌的价值战,如通过提供附加服务从而为品牌带来更好的升值效应。人头马、轩尼诗不断通过高端品鉴交流会来提升其品牌效应,并全力打造圈子文化,着力打造一个品牌划分一个层次。蒙牛特仑苏也是一样,通过名仕会来打造其圈子文化和高端品牌效应。
所以对于经营高利润品牌的企业来讲,一定要远离价格战,不断提升价值附加效应,通过高端活动、限量发售、产品定制等策略来打好价值战。这不仅不会削弱企业经营利润,反而能为品牌不断注入新生活力。
四、不要跟随做引领
跟随者很难成就一个高利润品牌,特仑苏和金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特仑苏已经成为高端乳制品的代名词,而金典还在不断更换产品与形象来提升其销售。
各位看官可能很奇怪,为什么在大众市场娃哈哈、达利园等企业的跟随策略反而成就了其行业大佬地位呢?而在高端乳制品则不能呢?大辰天联张华平认为,并不是企业和市场决定,而是由消费决定。
为什么消费者在高利润品牌中会有如此大影响力呢?首先是高利润消费者的忠诚度更高。相对于大众消费者,高端消费者忠诚度更高,他们很少受价格或者是其他因素而进行消费转移。因为在一个品牌划分一个层次的高端消费群里,偏爱一个品牌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谁都不会轻易打破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做一方面自己容易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会给人造成朝三暮四的不良印象。
其次是转移风险更高。低价区间中,食品只要安全、健康,耐用消费品需要质量合格、款式不要太旧等,就很容易获得市场,同时被替代性就强,而消费者的消费转移就没有什么风险。但高端消费群体则不一样,这些物理属性的风险虽然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更多的是考虑感性风险,如品牌的高端活动不能参加,不能享受特殊服务、不能为其带来身份或者地位等,这些风险才是顾客考虑的重中之重。
最后是圈子文化,大众化产品基本上都是以个人消费为导向,但是高利润产品会在有形、无形中形成一个圈子文化,形成群体性消费。如在一个时尚圈,大家会偏爱个性、张扬的品牌文化;在文化圈,大家会偏在中庸、等文化特质。所以一旦消费者融入了某一种文化,再要改变就会很难,除非是一群人在改变。
所以在做高利润产品时,一定要成为一个引领者,而不要做一个跟随者,只有引领者才能制定游戏规则,才能获得消费认可。
五、做好细节放大感性
细节是在顾客消费中能以辨别或者是炫耀的地方,是高利润产品的生命线,没有细节作为保障,任何高利润产品都是空中楼阁。所以作为企业必须要不断将这种细节进行放大。
劳斯莱斯的纯手工上漆打磨,特仑苏的黄金牧场等等,都是不断通过细节来彰显其尊贵的价值,让消费者感觉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艺术。
低利润的大众化竞争追求的是速度制胜,高利润小众化竞争追求的是精雕细琢。后者销售的不但是产品,更是艺术品,提供的不是温饱,而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拓展阅读】
营销的目的是创造、沟通与传递价值给客户,其中创造是指产品、服务,传递是指广宣媒体策略等,而其中最容易出错、最不容易控制的就是沟通这一个阶段,因为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常常因为辞不达意或误解、情境不同而产生错误。
1.过滤作用
指的是信息的传送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或目的选择性的传达资讯。当营销人员根据自身的品牌、产品、服务传达信息的同时,已经根据自身经验过滤掉许多可能消费者会有兴趣的部分,要记住你的生活经验并不代表所有的消费者生活经验,你喜欢的消费者不一定喜欢。
2.选择性知觉
信息的接受者基于自己的需求或喜好,会选择的看或听造成信息接收的不正确。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一般消费者,常常也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对某些不感兴趣的图像文字视而不见,举个例子你是否常常记得某个广告是由某个你喜欢的明星演出,却忘了那支广告在卖什么?
3.资讯过荷
资讯量超过接收者的处理能力。网络时代这个问题更是一个常态性会发生的问题,光是洗衣粉就有上百个品牌与功能,上google搜寻,看到的查询结果高达数万笔,资讯量过大会造成消费者不愿意去了解这些资讯,而直接用过往的经验去下判断,过多的资讯等于没有资讯。
4.情绪
接收者当下的情境、情绪也会造成信息接收的失真。在与消费者沟通的同时,要考虑你沟通的载具何时会出现在消费者眼前?在那个时间点上消费者通常在做些什么?你在这个时候提供的信息是否能符合消费者当下的情境?达成沟通的任务?
5.语言
相同的语言文字,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简单的说,你可以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说”超屌”,但如果你对四十几岁的消费者用”超屌”来沟通,你认为会发生什么事情。
6.性别差异
男女之间对词意认知的不同。男性沟通谈话的出发点是”地位”,女性谈话沟通的出发点是”关系”,男性关注的是自己,女性关注的是他人,这些性别差异将会大大的影响你对消费者沟通时的用词。
7.政治正确的沟通
为避免冒犯他人或团体,而采取含糊不清的用词,使沟通受限。有时候我们为了安全、不冒犯而使用一般、概括、隐喻的用词,常常使消费者混淆搞不清楚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以上说了那么多,其实总归只有一个重点,当你决定要开始对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你应该做的是百分之百的了解你要对谁说话,你的消费者是谁?他们的生活状况?习惯?人生观?
真正的了解你的说话对像、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并且注意传送与接收的过程中有哪些杂音会影响沟通的正确性。
找到对的人,用对的方式,在对的时间,说给他们听。
相关文章: